全产业链探索棉花“绿色增长”
“7月桃、8月絮”,已经是8月底,新疆大片大片的棉田一眼望去仍是一派葱葱郁郁;风一吹,才看得见其中已有零星的白絮点缀。
受今年7月中旬一段反常的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新疆棉区棉花减产几乎已经坐实。但是在位于石河子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棉花优质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建立研究”项目试验示范基地,采用新品种“中棉所1206”的棉田经田间测产,亩产籽棉仍达到455公斤,比对照组增产超过10%。
“除了选用中棉所优质早熟的棉花新品种外,我们还探索了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以应对机采中叶子不容易脱落、短绒率高的问题。”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简称中棉所)所长李付广介绍说,“目前这里的棉花可以实现机采产量不减、质量上大台阶。”
这只是中棉所等研究单位为实现轻简化植棉、在水肥种管收各环节节本增效,为探索棉花“绿色增长模式”提供全产业链科技解决方案的一个缩影。
新疆棉花的新困境
新疆在上世纪90年代变“植棉禁区”为“棉花大省”之后,已连续20年实现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居全国各产棉省第一,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主产区。然而,新疆的棉花如今也不好种了。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新疆阿拉尔棉区的考察中,与驻扎当地的科研人员召开棉花绿色增长模式研究座谈会,专门探讨“如何构建全产业链的棉花绿色增长模式”。
“棉花种植正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新疆棉花产量在连年增长,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也在连年增长。”陈萌山开门见山,“现有的增长模式无以为继。”
这还不是新疆棉农植棉最大的障碍,他们怕的是棉花种植成本的“地板效应”:新疆棉区150公斤皮棉的平均亩产高出国际平均水平近一倍,却仍面临成本高企不下的困境,棉价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是人工成本,占到50%以上。”中棉所研究员李亚兵告诉记者,尽管我国近年来已发展了不少机械化植棉技术,但在很多地区,人工农肥管理、人工揭膜、人工采摘等方面仍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机械化植棉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比如机械化采摘,往往面临采摘后棉花纤维长度严重下降等问题。
“我们以后探索的所有技术都要符合‘三化’的要求:机械化、轻简化、绿色化。”陈萌山提出。
绿色植棉的“肥改”探索
李付广告诉记者,作为棉花种植研究的国家队,中棉所已着手将新疆棉区作为探索棉花种植新技术的主战场,对于陈萌山书记提出的“绿色植棉模式”也进行着初步的摸索,与山东民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民和生物)合作推行的“肥改”即是其中一例。
中棉所今年在示范基地施用了民和生物一种名为“新壮态”的植物生长促进液,取得了开门红:在新疆石河子、哈密、阿拉尔三市27个棉花示范点开展的田间测产数据显示,施用“新壮态”的棉田亩产超过10%;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布设的13个示范点亩产增幅也在5.6%~11%。
此外,试验人员还发现,除促进棉花健康生长、形成增产作用外,该产品还表现出对棉铃虫、棉花枯黄萎病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每次来新疆棉花地都会毁上一条裤子,因为新疆的棉蚜虫比较厉害,但是蹚这块示范田,裤子不用换了。”中棉所副所长张西岭在中棉所—民和“新壮态”棉花示范项目验收及现场观摩会上说,中棉所正在安排相关的研究团队对“新壮态”病虫害抑制机理作分析研究。
“棉蚜虫是新疆棉区的大患,而枯黄萎病是公认的棉花的‘癌症’。‘新壮态’能有效抑制枯黄萎病,到底是什么活性物质在起作用,我们很感兴趣。如果可行,则可加以重点推广。”中棉所土壤农化课题组组长董合林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就示范地的表现来看,“新壮态”节本增效作用明显。民和生物副总经理禚洪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壮态”在增收10%的同时,可以省两遍药、降30%底肥、少浇一遍水,棉农每亩地可以增收300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壮态”出身并不高贵。禚洪斋介绍说,“新壮态”来自笼养肉食鸡的排污处理项目,采取生物发酵、纳米提纯等工艺,将鸡粪等动物粪便发酵物等“变”成了生物全能型生态肥。此前已在果蔬生产中大量应用,营养肥效表现突出。
为棉花绿色增长储备“后劲”
目前,“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已被列入中国农科院“棉花优质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建立研究”项目的储备技术之一。当然,相对于实现棉花绿色增长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技术储备并不仅仅停留在“水肥”阶段。除了本文开篇提及的新品种,在管理和采收阶段,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灌溉所、植保所等科研单位也在积攒着“后劲儿”。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建立的“棉花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张西岭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了该基地集成的包括“全程机械化植棉技术”“棉田测土配方施肥及叶面营养诊断技术”等在内的6项成熟核心技术,以及包括“全生物降解地膜棉田使用技术”“棉花水肥一体化简化化学调控技术”等在内的6项储备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试验示范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基本上达到了提质增效、减肥减药、节本省工的预期目标”。
“只有在棉花‘水肥种管收’各环节实现节本增效,才能在全产业链为棉花绿色增长模式助力,提高植棉效益。”张西岭说。
陈萌山在考察过后认为,基地示范的技术比前几年进步很大,但仍面临着技术筛选的问题:如何根据实际需求,筛选、打包适于广泛推广的几项核心技术,形成一套绿色植棉的规范?他指出,中棉所等科研单位要从长计议,发挥新疆地域、兵团管理的优势,致力于探索“看得见、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植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