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电商 促大朗毛织微笑延伸
11月3日,第十四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简称“织交会”)在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盛大开幕。
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的“织交会”,经过十四年的积淀,实现了从“地方性”走向“全国性”再到“国际性”的完美蜕变,成为大朗毛织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大朗的重要窗口。
第十四届“织交会”盛大开幕。
近几年,大朗持续打造“大朗价格、大朗标准、大朗市场、大朗平台”四个“大朗元素”,构建大朗毛织新格局。2015年,大朗又确定今年主题为“产业提升年”,全面打响了毛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攻坚战。
大朗镇委副书记、镇长邓卫洪致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今年大朗镇委、镇政府顺势而为,大力做好“毛织+电商”、 “制造业+机器人”、“服务业+品牌”三道“加法题”,并积极推动毛织产业和文化创意之间的融合,让大朗毛织插上电商和创意的翅膀,加快大朗毛织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事实证明,三道“加法题”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大朗毛织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卓有成效。
“毛织+电商”——成立东莞市大朗电子商务协会,专门设立2万平方米的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推动3300多家毛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2015年,大朗镇设立200万元的毛织电商专项扶持资金,鼓励近200家企业上线“大朗毛织”阿里巴巴“淘工厂”专区。
今年前三季度,全镇毛织类电商交易额35.5亿元,增长60.2%;全镇毛织跨境电子商务销售额总额约3.2 亿元,大朗镇电子商务呈现高集聚度、高发单量、高销售额“三高”发展态势。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被市政府认定为“东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大朗产业园”,并获评“中国毛织服装电商品牌孵化基地”。
“制造业+机器人”——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朗毛织业因为率先实行“机器换人”,在洗牌中顽强生存。如今全镇数控织机使用量已近5万台,集聚了近20家数控织机生产企业和近100家数控织机销售企业,成为全世界使用数控织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助推大朗毛织实现了工业总产值由2009年的120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190.6亿,工人数量从2009年的超过12万人减少到现在的9万多人,产值用工比是2009年的2.1倍。
“服务业+品牌”——随着工业的有力推进,“大朗品牌”发展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升,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大朗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0个,其中毛织名牌名标14个,并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大朗”和“大朗毛织”区域品牌进行了注册。如今,大朗毛衣年出口意大利、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同时,每年还通过举办“织交会”、“国内行”、“毛衣节”以及外出参展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大朗毛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本届织交会,更是集中将三道“加法题”的成果,通过“时尚·电商”的主题,完美呈现。
在“大朗电商体验馆”,抱团上线阿里巴巴“淘工厂”、开拓跨境电商业务、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等,大朗毛织拓展内销、外销、线上、线下四个市场的战果赫然在目;大朗电商产业的配套情况,如电商产业园、物流配套等也是一目了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朗创业者利用互联网开拓事业的故事让人激情澎湃。
在500多平方米的“原创设计区”,邓兆萍、韩剑飞、屈汀南等国家级著名设计师联同大朗本土设计师共同展示最新的设计作品,解读2015/16流行趋势。
织交会期间,毛织服装设计大赛、毛织服装网上设计大赛、流行趋势动态发布、流行趋势静态展示、毛织风情节以及展客商交流对接等活动也如期上演。特别是,以《时尚织城·收获》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大朗)毛织服装设计大赛,共收到来自意大利、北京、香港等多个国家、地区的参赛作品共573份,稿件数量稳步上涨,大赛的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
对于大朗毛织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评价“成效明显、成绩喜人”。杨纪朝表示,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到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发展空间,“一带一路”的战略为我们开拓海外市场指明了方向,坚定了纺织行业发展的信心。希望大朗把握现有优势,进一步打响大朗品牌,推动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深度交织,展现出毛织最前沿、最高端的技术和产品。
(记者 潘峰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