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用“跑步”追赶对手
晚上8点,李立准时换上跑鞋、穿上运动衣、绑上臂包、插上手机、打开跑步App、戴上运动耳机,出发!这是他每天例行的功课。白天他是除了吃饭便难得起身的“码农”,到了晚上,他有纪律地完成每天五公里的跑步任务,目标是国内的各项金牌马拉松赛事。
就在家门口小区公园,李立每天都能遇上一群跟他一样的年轻人,类似的装备。当不能坚持时,他会看看朋友圈里那几个马拉松赛事达人每天晒的跑步纪录,“进了这个圈子,你就被身边的人天天鞭策,没点成绩你都不好意思在这里混。”
除了平日的自我训练,周末他也会被约跑,上海几个点,尤其是新开放的徐汇滨江成为跑友们频频聚会的场所,一如北京跑友爱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步。在这里阿迪达斯开设了全国首个全年无休的公益跑步基地Runbase西岸基地,跑友们可以在这里使用footscan科技来获得更多实用信息,免费借用跑鞋,在休憩区,李立还能见着一群志同道合的跑友,大家在一起神侃各大赛事,交流跑步心得,时不时地就有高人指点迷津,如何保护膝盖,如何补充能量。
李立只是中国千万跑者中的一员,上至70岁的老者,下至大中学生都因为跑步在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变得积极、乐观,每天把跑步纪录的社交分享当成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跑步过程中人体释放的天然镇静剂内啡呔激活了大脑的愉悦情绪,跑完后不仅感觉完全放松,而且头脑更加清楚。
马拉松比赛一夜之间从赞助商拉人参赛到如今的一票难求,跑步市场的商机已然爆发。2011年,中国一共举办马拉松赛事22场,2013年上升至39场,2014年更是飙升至55场。据初步估计,2014年中国约有7.5万人次完成全程马拉松,约11万人次完成半程马拉松。参与马拉松及相关活动(全马、半马、10公里、迷你跑、家庭跑、情侣跑等)的人群规模约60万人次。全年马拉松赛事累计覆盖约3亿中国电视收视人群。仅2014年中国马拉松赛事直接带动的体育产业规模约300亿元。
如此巨大的市场,谁能视而不见!
阿迪达斯借跑步绝地反击
2010年,高嘉礼来到大中华区担任高级副总裁。此时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滑落到第四,除了老竞争对手,中国品牌李宁和安踏也在其前列。就在2008年,阿迪达斯和耐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相差不到1%,而一年之后的2009年,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就下跌约4%。品牌风云突起,现任阿迪达斯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的高嘉礼用“风头渐失”来形容当时的处境。
背水一战,阿迪达斯制定了五年的长期规划“通往2015之路”,意在开启变革和转型之路。规划中,2011~2012年整个公司将致力于转型,2012~2013年致力于恢复并加快收入增长,2014~2015年重新获得市场领导者地位。简单而言,就是到2015年成为大中华区领先的运动品牌。同时,“通往2015之路”还设计了15个模块,其中有5个是业务增长的模块,7个是内部能力增长的模块,还有3个针对客户即经销商的能力增长模块。
阿迪达斯在三方面同时行动:
一是品类出击。通过品类组合更快地获得市场提升。
二是拓展新兴的中小型城市。高嘉礼更愿意把它们称为“未来城市”,即消费者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是全球最大且最多元化的市场之一,‘一刀切’的策略在这里是行不通的。”高嘉礼说。如今,阿迪达斯过半数的新增店面落户于新兴城市,预计三分之二的增长机遇将发生在四至七线城市,“新兴市场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将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是零售店铺的细分化。此前阿迪达斯开出的是有关品牌的运动店,现在则有专门针对女性的女子专卖店,NEO“The Stage”,阿迪达斯运动经典系列旗舰店、户外专营店等等,这也是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成熟之后,细分需求出现的趋势下进行的战略调整。
为了提高售罄率,阿迪达斯改变此前经销商自己选择产品的方式,根据从全国门店获得的销售数据精准地帮助经销商订购产品。虽然这一做法暂时无法覆盖到全国,但约计5%~20%的大型经销商的订单由公司进行采购,打包送至仓库,同时告诉经销商不要开包装,直接送到某个城市的某个地方,以特定的形式提供精准供货。未来针对某个特定门店设计的特定产品也将采用精准发送的方式。
基础架构的转型为公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阿迪达斯要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向一些快速崛起的品类发力,其中跑步是最大的品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