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大幅升值对减少中国贸易顺差作用不大
人民币大幅升值对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作用不大。我们已经把我们对中国2006年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预期上调至2050亿美元--几乎是两年前水平的三倍。然而,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贸易顺差更多地是由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拉动而不是由中国本土企业所创造。因此,这意味着人民币大幅升值对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作用不大。
顺差可能会增加更多2005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额为1610亿美元(GDP的7.2%)。根据我们的估计,我们已经把我们对今年的预测值从1920亿美元上调至2050亿美元,或约为GDP的7.7%。我们作此修改的基本原理如下:
商品贸易顺差。虽然中国每半年公布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数据(最新数据为2005年下半年),但商品贸易数据--经常项目最大的构成部分--每月公布一次(最新数据为2006年6月份)。中国的商品贸易顺差6月份再创新高达到145亿美元,与2005年上半年40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顺差额相比,2006年上半年的商品贸易顺差累积达610亿美元。2006年下半年的顺差额看来可能要大得多。
理由之一是中国的贸易数据没有经过季节性调整:下半年的顺差额要比上半年大得多;例如,2005年下半年顺差额比上半年大57%。另一个理由是如今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要比进口商品高出许多。从出口增长率(6月份同比增长23%)和进口增长率(19%)可以简单地推断出下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总额将达到910亿美元。在预期下半年出口和进口增长都将会放缓的同时,我们认为,由于政策紧缩,进口减速幅度将会更大。总体而言,我们预期今年中国的商品贸易顺差将增大至1640亿美元。
其他构成部分。中国的外国净收入顺差很少受到关注(可能是因为该数据每半年才公布一次的缘故),但它目前增长快速,并且今年将几乎翻倍至200亿美元。这反映出中国外汇储备的强劲增长(6月份达9410亿美元)以及美国长期债务证券利率的提高,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由美国长期债务证券组成。
其他无形构成部分中,服务贸易赤字可能达到90亿美元,几乎与去年保持相同水平,因为运输和保险服务的大量赤字被不断增加的旅游业净收入所抵消。今年单方资金转移净额顺差将会进一步增加至300亿美元,反映出海外华人的汇款额,而这可能是受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
"中国制造"用词不当用来解释中国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的常见原因包括廉价劳动力,被低估的货币以及2005年WTO撤销对服装和纺织品的进口配额。但最大的拉动力却是中国的海外产品外包业务。
跨国公司,尤其是亚洲的电子企业,如今都已在华建立了良好的出口平台。这些平台进口高附加值原料和资本产品,并以比其在国内生产低得多的成本将它们加工成最终产品。随后,大多数完成品由中国出口到最终目的地。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亚洲企业在向中国工厂外包产品方面一直表现最为积极。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与美国和欧盟产生不断增长的巨额贸易顺差,而与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却是贸易赤字。
海外外包是目前中国迅速发展的贸易顺差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贸易顺差之间至关重要的区别。去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量总额达720亿美元,而日本的FDI存量(即累积流入量)仅为1060亿美元。大量海外外包已经使中国的贸易顺差具有独特之处:
一是非一般贸易(即为出口而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和组装)占中国贸易顺差的62%;二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即外商独资或外资至少占25%的合资企业)所创造的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比例由2000年的3%增长至51%;三是2006年至今为止,中国服装、纺织品和鞋类的贸易顺差增加了260亿美元。贸易顺差跃增幅度位居第二和第三的商品种类都与电子有关,两者增额相加达420亿美元。中国的电子产品贸易顺差主要产生于加工贸易:中国商务部200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前100家出口企业(按营业收入排名)中53家为外商投资企业,而这53家企业全部来自于电子产业。
中国如今是一个有着大量加工贸易的、巨大的外包服务中心,这意味着其出口中含有相当高的进口成分。因此,人民币大幅升值对减少贸易顺差可能作用不大:出口竞争力的损失可能会通过转嫁给更加廉价的进口原料成本而得到部分抵消。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估计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将使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仅减少75亿美元。
尽管人民币升值可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影响不大,但升值仍然是需要的。它将减少反华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性,否则反华保护主义将影响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乃至整体经济增长。人民币大幅升值也将有助于平衡资本流动,从而给央行更大的空间来提高利率而不会吸引"热钱"流入。
然而,我们对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将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表示怀疑,即使我们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