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低端工厂去留两难 大量港台企业迅速搬离
生意社8月22日讯 全球制造业调整、转移下的深圳“阵痛”:低端企业订单锐减,工人收入锐降,搬迁去内地成本太高,且远离市场和配套链条
曹兵,湖北人,44岁,深圳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工,天生一副笑脸,但是月薪从4000元(人民币,下同)到2800元的心理落差,让他眉头紧蹙,平添几分愁苦之色。
在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各个因素的压力下,企业的利润日渐微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深圳的一些工业园区走访下来,发现不少企业的工人实际薪水比去年有所下滑。
为了留住工人,部分企业已经调高底薪。但对于人力成本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利润微薄的代加工企业,很多则继续选择撤离到周边和二三线城市,外迁的趋势正在加速。
工人的账本
曹兵在深圳宝安区福永镇一家做电池的工厂看守生产线和装卸钢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之前在老家一家纺织厂做了20多年。
去年,听说在这家工厂干活,底薪虽然只有1500元,但加班加点是常态,每月综合下来能拿4000多元的大有人在。这让每月在纺织厂拿2200元的他心动。
但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来到该厂之后,工厂效益急剧下滑,4000多元的盛况已经不再。
“去年很多长期固定的单子,今年都取消了,以前不接的烂单子也开始接了。”曹兵告诉本报记者。他口中的烂单子是指那种下得急要得也急的订单,通常会让生产部门措手不及,难以安排。
为避免人员流失,曹兵所在的工厂不敢经常停工,而是延长订单生产周期,十几台机器只开一半,让稀少的订单维持工厂运转。除此之外,工人的底薪也上调了100元。
但这显然与曹兵的期盼相去甚远。曹兵给记者算起在深圳和老家支出的差距:在深圳,每天早餐2元河粉,中晚餐各6~10元的两素一荤快餐,一月下来吃饭要花400~700元,工厂虽提供免费住宿,但曹兵和妻子在外租了一间农民房,夫妻二人分别负担房租200元,加上电话费等其他开销,一月下来1500元左右。
曹兵已经连续半年都无加班机会,每日工作8小时,每月拿到的工资在2800元左右,扣除开销之后一月能结余1300元。而在老家的纺织厂上班,住的是自家的房子,饭也在家做,一月下来结余的钱也有1300元。
曹兵空余时间就在该工业园内打探哪家工厂的待遇高,但一番打听下来,发现今年效益都不好。
企业的账本
日子难熬的不止这一家。距离福永镇不远的松岗镇,一家做PCB代加工工厂的制造部经理感叹,5~7月本来就是行业淡季,现在又两头受气,一头是原材料采购价还在往上涨,一头是代加工的港台企业压价,工厂虽然只有六七十号人,但也快撑不下去了。
福永镇一家生产手机周边产品的老板周明(化名)告诉记者,有些劳动密集型高的企业人力成本已经占到60%了,加上原材料成本,工厂的利润所剩无几,每给工人增加一分薪水,都在刺痛老板的神经。
周明的工厂人力成本占总支出虽仅有15%,但已比去年高了不少。
他们今年的订单量还算稳定,200名工人每月加班时间仍有100个小时,今年底薪上调了100元,加班费每小时上涨了2元,每人每月一共能多拿300元。但对于周明而言,每月人工支出多了6万元。这削减了周明不高的利润点数。工厂占地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月租金19元,加上水电费每月开销11万,占总成本的7%。而原材料成本占比则高达70%以上,利润空间只剩不到8%。
2008年,周明的工厂刚开办时,每名工人的月薪在1800元左右,现在则达到3000元,5年间上涨的幅度近70%。若以200人来计算的话,现在一年要多支付近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