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滥用技术壁垒司空见惯
国际贸易在WTO框架下,传统关税壁垒逐渐削弱,但某些发达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的事仍司空见惯,滥用技术壁垒就是其中的手法之一。所谓中国出口的牙膏被污染、宠物食品含毒、轮胎存在缺陷等等,在美国几乎是一夜之间被炒热的,然后这种说法迅速蔓延到欧洲和日本。而且,由点及面,有的地方波及整个“中国制造”,乃至出现了警惕“中国制造”的论调。
技术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知识产权等为名,实行提高检测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些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技术性高的贸易措施,主要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保护本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为贸易保护主义披上合法“外衣”。
技术壁垒为限制商品进口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例如,美国和欧盟在环保和安全方面设立了“高门槛”,除制定相关法规外,还采用各种严格的技术标准。更严重的是,某些国家滥用技术壁垒,使正常的贸易受到损害,发展中国家受害尤深。发达国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贸易保护,或是人为设置极其复杂的、不透明的操作程序,或是利用各国产品标准的差异性,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另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劳动力及资源丰富是它们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优势,但管理相对落后,产品标准不够规范。一些发达国家恰恰利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弱势地位,用技术壁垒打掉了它们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
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扩大,中国成了技术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根据某些国家几近苛刻的标准,中国出口的玩具被认为有“损伤、漏电、起火”等安全隐患;电动产品和照明设备则有“严重的设计和生产缺陷”,遭到“严重安全警告”,被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值得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遭遇贸易调查的产品逐步由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扩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超过“反倾销”成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仅2006年,中国出口行业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遭受直接损失金额高达758亿美元,影响到15%以上的出口企业。纷繁的技术壁垒让中国企业支付了高昂的出口成本。
当然,反躬自省,也必须承认,个别“中国制造”确实存在某些问题。这是中国的出口企业和出口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面对的。为了跨越国外形形色色的技术壁垒,减少损失,相关部门和企业除了要尽早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拟定进程,增强话语权外,还要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利益。从长远看,滥用技术壁垒只会保护落后,无益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