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服企外迁 城市圈产业链拉长
2005年12月20日夜里的那场大火,加速了汉正街作坊式企业的外迁过程。武汉周边,一座座服装工业园区正在次第出现。这只是武汉城市圈内,企业外迁的一个缩影。
武汉企业迁徙到城市圈内城市的大幕正在开启。专家指出,这一轮产业对接,承接的不仅是单个企业,更有社会经济变革的机遇和挑战。
昔日作坊请来职业经理汉正街服装链拉长40公里
4200平方米标准厂房宽敞通透,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每间宿舍都装有空调,建筑按庭院式分割,一厂一庭院,崭新的乒乓球、台球室……9月上旬,当走进位于汉川汉正服装工业城的武汉大运鹏森制衣公司时,看到公司已完全脱离了“作坊气”。
如今,30多家企业已经从武汉迁到这里,更多企业还将陆续迁入。标准化厂房里,是一排排忙碌的缝纫机。工业城内服务网点完备,设有小卖部、餐馆、取款机、手机营业厅等。
武汉鸿运裤业公司洪经理说,他的销售部在汉正街市场,以前的生产都是在附近的民房里,脏乱自然是没法说了。现在搬到这里后,他专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打理工厂,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武汉大运鹏森制衣公司总经理张国春说,企业步入规范化管理后的最大变化,产品成功实现从“大路货”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如果说原来一件服装只有几块钱的赚头,现在可以达到几十块”。
上世纪90年代末,张国春就开始在汉正街办厂——其实是小作坊,工作时拥挤在狭小的车间里,配套设施跟不上,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噪音还经常招致周围住户的抱怨。
张国春说,逼仄的空间,作坊式的小生产方式,不仅困扰了汉正街的发展,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跳出来之后,才有了现代企业的样子。
汉正街管委会副主任熊国汉说,没有汉正街,低成本创业者将难以进入市场;没有现代工业的支撑,汉正街服装老板的事业难以壮大。生产基地的外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揭开序幕的。
除汉正服装工业城外,一个个外迁基地也在汉正街周边诞生——盘龙城佳海工业园、东西湖中小企业城、汉正街蔡甸永安服装工业园……
汉正街管委会商务办主任李传华介绍,在这些生产基地中,最远的汉川距武汉也只有40公里。截止目前,已吸引了汉正街500多家服装生产厂落户。
大火烧毁前店后厂模式汉正街站上二次创业起点
8月初,走进曾是汉正街服装作坊聚集地的大水巷、永安巷、统一街时,原先日夜不息的机器轰鸣消失了,喧闹的街巷安静了许多,不少民房门口挂着“招租”牌子。
统一街居民刘富贵说,他家楼上一间32平方米的民房里,就曾是一个有12个员工和学徒的服装作坊,生产、生活、仓库混在一起,“那真是吵啊,我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汉正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前年底那场火,把汉正街陈旧的经营模式、传统小商业和小工业混杂、粗放的小生产方式——这些一直困扰汉正街发展的顽症烧了出来。
但搬迁也不是一帆风顺。张国春回忆说,搬迁之初,外界怀疑的声音一直不断:离开了没有物流成本的低价模式,汉正街的服装还能活下去吗?
但对迈出外迁步伐的企业,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张国春说,工业园每天都有直达汉正街的物流车,去时是各个服装厂的成品,回来又捎上布匹和辅料,物流成本已摊得很低。
前年底那场大火后,在汉正街6657家服装作坊的大转移中,除部分小作坊自生自灭了,部分转到城郊接合部的民房外,稍具规模的企业都通过外迁获得了新生。>
熊国汉称,原有的“前店后厂”模式被强行打破,作坊式生产离汉正街渐行渐远。不过,新的“前店后厂”模式正在形成:汉正街市场是“前店”,工业园区是“后厂”,产业链的拉长,使汉正街服装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