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引领化纤产业升级
我国化纤业在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供求矛盾突出和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两大问题,产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业界专家指出,我国化纤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
面临供求矛盾突出与投资反弹两大问题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指出,我国化纤业现已全面进入产业提升发展的新时代。2006年,我国化纤产能达2250万吨,产量达2025万吨,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超过40%。我国化纤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的产能带动了化纤产量的高增长,但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国产化、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的工程开发技术的成功,已有产能面临淘汰、更新、改造的压力。产能产量的高增长带来了部分常规产品过剩加大的问题,表现为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化纤业同时面临着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带来的巨大压力。2004年化纤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曾高达44.1%,一度下降之后,2006年6月份出现年内第一次反弹,1-6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到18.1%,1-7月达到23.6%;1-11月同比增长34%,1-12月份虽有回落,但仍高达22.9%。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17%,这一速度较为正常,但仍存在重复投资的现象。
与此同时,化纤业还面临主要合纤原料价格仍然高居不下,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化纤出口增长很快但贸易摩擦迅速加剧等不利因素。
来自专家的分析认为,全球化纤经济的竞争焦点已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品竞争逐步转向重点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已成为某一国家占有跨国配置资源优势地位或迅速增强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化纤业而言,面临着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产业升级关键期,而实现这种产业升级的关键点就在于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仍显不足
来自中国化纤协会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化纤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以聚酯、涤纶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国产化技术和工程的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的提升首先表现为差别化率的大幅提高。2006年全行业差别化率为32.5%,产量658万吨,其中约100万吨位复合型差别化或功能化,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产量同比增长30.3%。以占我国化纤总量50%的涤纶长丝为例,2006年差别化、功能化涤纶长丝产量为475.6万吨,其中60万吨为复合型,差别化率为46.6%。
其次表现为化纤产品进口迅速下降,纤维出口高速增长,化纤下游制品尤其是面料出口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的6年里,化纤进口量年均下降4.1%,出口年均增长48%;化纤纺织品进口年均下降3.3%,出口年均增长13.9%;化纤针织品进口年均下降1.4%,出口年均增长24.3%。化纤纺织品、化纤针织品出口金额增幅均高于出口数量的增幅。2006年化纤纺织品出口金额增幅高于数量增幅3.3个百分点。
第三表现为化纤产品在下游的应用范围扩大,增幅明显。2006年化纤用于家用纺织品93万吨,同比增长116%;用于产业用纺织品152万吨,同比增长53.5%,均高于棉纺、针织、丝织、毛纺的增幅,这种情况已持续5年。
业界专家指出,总体上看,化纤业当前的技术水平处于支撑产业的“产品制造”阶段,在国际化纤产业链的分工中仍主要承接量大面广的中低档化纤及化纤纺织品的制造。
“十一五”期间加快技术进步之路径
我国化纤业必将走向依靠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质量效益型”转变增长方式的道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快技术进步,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郑植艺指出,未来几年里中国化纤业的技术进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工艺、装备、过程控制及管理问题,以达到提质、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清洁生产的目的。二要加强发展化纤业中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产品和技术,研发高新技术纤维,重点品种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业化生产。三要针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约束,大力发展生物质工程技术。四要继续加强化纤基础及应用理论研究,并强化工程力量。
郑植艺特别指出,未来我国化纤业的国际合作重点是:通过合资、合作,继续引进国际先进化纤生产技术、装备、过程控制系统,提质降耗,优化技术和产品结构;合作研发或引进环境处理、清洁生产、降解回收技术与工程,以实现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的产业升级;合作研发或引进关键技术,实现用高、新技术在差别化、功能化纤维产业化方面的突破,实现差异化发展目标;用国内成熟的技术与工程到海外投资,或合资建设化纤企业、化纤原料企业。
此外,在高、新技术纤维的技术研发上主要立足于我国自主创新,同时要积极推动国际间的技术引进或合作研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