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七大报告 剖析棉纺业发展
关键语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报告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解读:棉花产业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棉花育种、生产上。1997年以前,我国棉花种植品种仅限于常规棉,1997年我国批准种植转基因抗虫棉,1998年美国抗虫棉凭借其技术优势占领了我国抗虫棉市场份额的95%。而经过国内棉花行业专家的努力,到2005年,国产抗虫棉的市场份额就提高到70%。抗虫棉的推广使我国棉花产量平均增加17%,农民实际收入每亩增加195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棉花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在新疆的棉花种植上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积极创新、推广棉花先进种植技术,再加上地理环境优势,几乎每个棉花年度的高产棉田都诞生在新疆。一些适合内地棉花产业发展的新技术也被内地棉区吸纳,并起到良好效果。
21世纪各产棉国都在利用高新技术展开棉花质量竞争,单纯依靠传统技术手段,在农业方面我们很难有大的作为,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多地少,在棉花产业将来的发展还要靠自主创新的生物技术、生理技术来创造。
近两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受到欧美市场设限、人民币汇率升值、能源价格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利润逐渐下降,一些靠低附加值产品生存的纺织企业生活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加快促进纺织企业走高附加值道路,企业自身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掀起了自主创新求发展的浪潮。目前,我国年产15—20万吨的大型聚酯成套装置,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棉纺设备中先进细纱机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清梳联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左右,并累计出口30多套;数码印花及制网等一批新技术装备已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同时,纤维材料技术、面料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水平大幅提高,如自主开发的竹浆纤维、大豆蛋白纤维、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纺织行业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进而顺利的从纺织大国迈入纺织强国的行列中去。
关键语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报告指出:“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解读: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因此,面对国内外新挑战和行业结构性矛盾,大力推进纺织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我国纺织行业竞争优势,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江苏吴江市纺织商会组织28家会员企业与全球最大的纺机集团——意大利的意达集团签下了购买2850台舒美特喷气织机的订单。这一订单标志着吴江市纺织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产品升级换代。类似这样的做法不仅在吴江市纺织行业存在,其他纺织企业聚集地都已经意识到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开始在设备、人才、管理上大胆改革。
关键语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报告指出:“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解读:棉纺产业的节能环保突出表现在纺织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长期以来,工业污染一直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纺织印染行业则是排放工业废水量较大的行业之一,每年排放废水9亿多吨,位居工业废水“排行榜”第六位。因此,有专家把印染废水看作污水处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近两年纺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一些地区和企业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染整企业中,进行的工艺改进有染化料的选择、符合生态纺织品染化料的选用、生物酶在煮漂中的运用、各种减少水染色工艺等等。
就整体而言,纺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结果有利于改善纺织行业的形象。在社会上部分人心中,认为纺织企业都是小、乱、脏,染整企业废水横流,织布企业棉尘飞舞、噪声喧闹。通过纺织企业的清洁生产,这些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观,一些工作做的较好的企业,给人们以新的良好的形象,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纺织企业自身已经意识到,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加强行业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且可以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从而进一步促进纺织品的出口。因此,推行清洁生产,构筑符合“WTO”贸易与环境新协议的环境保护体系,将成为新时期企业扩大出口的重要战略选择。
关键语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报告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解读:随着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棉花企业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加工企业的严重过剩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混乱、竞争无序,囤积居奇、“炒棉价”等行为得不到有效遏止,棉花市场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市场波动较大。同时,一些企业的诚信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2003年9月中国棉花协会成立,担负起为会员提供信息、咨询、培训、联络,为行业争取宽松、有序、规范的生产经营环境和发展条件的责任,并起到良好效果。随后几年,中国棉花协会又先后成立了加工分会、棉农合作分会、仓储分会等,把对行业的指导逐渐细化,使行业在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大潮下,逐渐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纺织市场竞争秩序虽然好于棉花市场,但也并不乐观,近几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产能的大幅增加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增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销外销的难度,因无暇顾及品牌、科技提升、文化内涵建设等,使得我国纺织品服装价格低、利润低,也频频被欧美设限和制裁;二是纺织行业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目前纺织服装业的投资已有过热迹象、而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出口产品优势的弱化、外贸转内销势头越来越旺的情况,有关方面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给价格战日趋激烈的内销市场降降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提出必将加快棉花、纺织产业的秩序调整。
关键语五: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报告指出:“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解读:我国一直是棉花进口大国,但由于棉花分散采购,造成棉花“定价话语权”旁落。2004年,我国棉花期货市场建立,在此之前,只有美国纽约有棉花期货市场,这个市场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棉花价格。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棉花产业的安全和纺织工业能够完全实现国际化竞争,争得中国棉花的国际话语权。事实也证明,我国的棉花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也为棉花和纺织企业更好地走进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的棉花产业一直在努力融入国际市场,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棉花产业目前还没有拥有与世界各大棉花巨头相抗衡的品牌和企业,棉花产业真正走出去的路还很长。
与棉花企业相比,纺织企业很早就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有了一席之地,但目前也同样面临着缺乏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的尴尬。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锦华说,从数量上看,中国已成为第一纺织大国,产品也做得很好,但没有卖出应有的价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的缺失。《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0年,5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15%以上的出口企业拥有境外注册商标,形成1000个中国知名品牌和20个国际知名品牌”,此次十七大报告重申此观点,可见,融入国际市场,走品牌化道路是纺织企业长期必须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