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地区 纤维消费逐年递增
最近英国咨询公司PCI发表了关于东欧2010年的纤维消费量预计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人均纤维消费量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东欧在旧体制计划经济时,纤维(化纤、毛、棉)的人均年消费量为略低于15公斤的水平。当时,西欧尽管在经济上比东欧富裕,但在纤维消费量上处于同等水平。另外,日本的消费量在80年代中期以前也是处于15~17公斤的水平。
在80年代末,西欧的消费量达到19公斤,日本上升到20公斤,而东欧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人均纤维消费量下降,90年代中期已经下降到5公斤。但是,其后东欧的消费量强有力地恢复,现在已经上升到10公斤水平,预计今后将继续增长,到2015年将达到15公斤水平。
现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纤维消费量为:北美38公斤、西欧24公斤、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16~20公斤、中国大陆15公斤、印度4公斤等。
纤维产业现状
东欧的纤维最终消费为地区内产品的投入(工厂消费)和纺织品、服装、其他二次制品的进口两个来源。
在旧体制的计划经济时期,东欧从地区外进口的纤维和纺织品极少,大部分由地区内生产的纤维材料供给,供求平衡。但这种状况从90年代开始逐渐变化,从中国加入WTO的2001年开始,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急速扩大。此后,东欧的进口以高于地区内纤维产业增长的速度增长。
东欧地区内年消费量将继续以现在的每年200万吨规模持续。这种比较低的发展状态,将导致在2000~2010年期间,地区内的纤维工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只有1.1%的水平。
各品种纤维的消费
2006年,东欧的各品种纤维,工厂消费份额为棉41%、毛7%、丙纶7%、化纤长丝23%、化纤短纤22%。
由于近年来棉花丰收,其价格与涤纶等主要合成纤维材料相比处于比较低的地位,需求处于扩大趋势。1990年东欧棉在纤维消费中的份额为47%,其后份额逐渐缩小。预计在2010年以前其份额将扩大到43%。可是,在棉纺织品的竞争力方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有优势,加上纺织品进口增加影响,从长期看,预计东欧棉在纤维工厂消费中的份额将低于40%。
毛的份额变化不大,1990年为6%,现在为7%。预计2010年也会处于这个水平,不会有大的变化。
丙纶的份额1990年为3%,现在扩大到7%,预计到2010年将进一步扩大到8%。2000~201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预计为7%。
丙纶市场在东欧市场占有率较大。主要是地毯用长丝和土工布用长丝织物、土工布用纺粘非织造布、卫生材料用非织造布材料等,制造工艺从聚合物到制品在一个工厂就能够完成,在成本方面比从地区外采购半成品要具有优势。
化纤(主要是腈纶、锦纶、涤纶、纤维素纤维)长丝和短纤生产规模大致同样,但从长期看,东欧纺织产业的化纤工厂消费比重将慢慢转移到长丝。因为其长丝在成本上比短纤有优势,用途也广泛。
化纤长丝中,预计锦纶长丝的工厂消费在2000~201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3%,拉动增长的是轮胎帘子线用强力丝等产业用丝。同期涤纶长丝的增长率为2.4%。
化纤短纤在2000~201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减少1.8%。考虑到涤纶原料成本只是锦纶的50%左右,涤纶成为锦纶的代替品不可避免。腈纶短纤预计年增长率减少0.9%,腈纶需求今后也将由涤纶代替。在东欧市场,纤维素短纤的需求预测年增长率会减少3.0%。
涤纶短纤作为锦纶和腈纶的代替品,需求在不断扩大,而且被褥等的絮棉用需求也在扩大。预计其年增长率为5.5%。另外,预计在非织造布领域,树脂粘合和热粘合等产业需求也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