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产业升级不能“一刀切”
记者:有没有考虑过搬迁工厂,换个新环境发展?鞋子的价格没涨,鞋厂的利润微薄,你们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李建新:厚街的主要产业就是制鞋业,这里鞋厂规模大小不一,从一百多人到上千乃至上万人,新塘村的台资鞋厂居多,类似我们这种中等偏上规模的制鞋企业,多数是内地人置办的。我们做的都是时尚女鞋,全是加工,外销,就等于是代工,这恰恰是利润最薄的环节。
外销通过贸易公司接单,制鞋的材料由我们去市场采购,所以我们不能偏离产业链,时尚女鞋需要的材料是随着季节千变万化,厚街可以说是原材料的采购中心,各种各样的面料,内里料,丝扣五金供应齐全,靠近时尚和前沿的地带,具备配套成熟的产业链。目前还是不会考虑把工厂迁往内地,因为成本高,比方说离港口比较远,物流运输费用增加,要是把工厂迁到湖南,江西一带,原材料采购就成问题,原材料不齐全不配套,自然会影响生产。如果只做男鞋,做内销,工厂可以搬到内地去。要做外销还是不行,这牵涉出口的问题,内地离港口比较远,而且有时不能整柜出货,就需要和别的工厂并柜。我们委托的外贸公司有四五间配套工厂,要是哪家工厂的货不够一柜子,就从别的工厂拼凑。工厂太多,难免引起恶性竞争,淘汰一批也是大势所趋。
我们跟美国客户谈判,提出鞋子加价的问题,事实上很多美国的进口商之间相互拼单价,加工的工厂也相互拼单价,结果双方都没赚到钱。
竞争过程中,有一部分美国进口商倒闭,部分鞋厂也相继倒闭,淘汰一些工厂和贸易商,市场供应量减少,价格就会回升,只能通过市场来调节,市场经济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鞋厂的出路是美国进口商必须提高价格,他们应该会逐步地加价。比方说,我们的鞋子单价是10块,期望每双增加5块,这样单价涨50%,弥补了成本上涨的空间。美金价格下调和汇率差使我们遭受着双重压力。
记者: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劳动法》的实施,厚街是怎么对企业开展这项法律的宣讲的?你怎么看?
李建新: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新法增加了珠三角制造业的成本。根据新法,由于企业在职工解雇补偿、保险、福利待遇等领域的开支增加,估计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大致增加三成,劳工成本则会增加20%-30%。今后对于员工加班的工资核算办法,我们还不是吃得很透。前一阵子,厚街镇政府召集了很多企业,在会展中心对新劳动法例的实施举行了宣讲会,给企业做思想动员。
记者:很多企业都倒闭了,而你一直算是一路小走,规模逐渐扩大,你为什么能坚持做下来?有没碰到过什么风险?
李建新:做企业要用心经营,吃苦耐劳,勤奋敬业。作为合伙人之一的大股东,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是上班时间,我会提前20分钟赶到公司,看看员工的考勤和早餐情况,中午12点下班,下午1点45分上班,6点下班,中间45分钟休息时间,6点45分上晚班,晚上11点离开办公室。
代工的鞋厂,风险很大。一方面,客户和订单存在风险,如果没有好客户就接不上好订单,接不了好订单就没有好利润,就没法生存。第二方面,产品的品质要有保障,出国外才不会被索赔。如果品质没保障,鞋子出国外有问题,美国进口商就会给你拍图片,申报你的产品断跟、脱胶、脱底,就整单“黄”了,没回款还要赔偿,一单大的索赔很可能让一个鞋厂倒闭。有些工厂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目前中国出口美国的鞋子没有设限,美国本土尚未有制鞋这个产业,和纺织品不一样。每个鞋厂都有可能面临类似的索赔,我们亦曾遇到过贸易纠纷,赔了30多万。今年有个鞋厂被索赔200万,就地卧倒了。做鞋的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差,当遇到大灾难,资金链断开就足以致命。从产业链来说,除了贸易商,鞋厂,还有许多的鞋材厂,今年倒闭了很多鞋材厂,包括做皮料,做底料,做包装的。我们鞋厂对应60家原料供应商,根据成型的生产量,要是完成不了,就要找专业代工,每月我们买材料的费用100万左右。做鞋业充满复杂性,完全要自食其力,当地政府没有给予任何的帮助,不提供资金,不提供贷款。
记者:谈谈你对这个产业未来的思考?
李建新:我对这个行业的感觉是:舍弃可惜,嚼之无味,收益不大。整体行业的改善还是需要大环境,要倒闭一批经营不善的小厂,存活一批有竞争力的,这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活得更滋润。过去有些小厂没有订单,乱杀单价,没有合理的价位,造成整个行业经营无序,所以,必须淘汰不规范的企业。
记者:广东现在都在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不久前出台的指导意见你看到了吗?
李建新:没看到。广东确实是需要产业升级的,但是要切合地方自身的实际。比方说,厚街这个地方,70%都是制鞋企业为主,要是把鞋厂都迁走,岂不是人去楼空了?在中国,就没有不存在竞争力的行业,不能一味地去产业升级,更不能“一刀切”。产业升级需要让市场来调节,政府不能强行干预,产业升级重要的是内循环。就如经济学家龙永图说的:“我们不要整天想着产业升级,想着高科技,我们就做好我们的加工厂,我们就做好我们的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