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装“国学”真的复兴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在“学术超男超女”们的通俗化解读之下突然大为畅销。无论你秉承精英或者市场的立场,无论你保留鄙夷或者宽容的态度,传统文化确实在一夜之间,通过主流传媒触底大反弹。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2006年与2007年之交的中国时装界也似乎涌动着传统文化复兴。利郎品牌设计师计文波在米兰男装周上的首度亮相,即以“兵马俑”作为设计主题———中国时装进军国际时尚中心的军团里,复活了秦帝国威仪八方的军阵。
在突如其来的“国学”复兴面前,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国学”,在易中天和于丹们那里,是赢得收视率和销量榜的手段,和小燕子并没有本质不同。而在时装设计师们这里,是否真能成为中国时装设计获得世界性成功的法宝?与广大仍然处在时尚启蒙阶段的中国普通消费者,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计文波奉上了他米兰秀的简化版。邓达智,这位华人设计师里真正享有国际声名的代表人物也奉上一台“九龙皇帝”十年回顾秀。在服装节开幕式上,张肇达则奉上了他的“西藏”主题发布。《申》报访问了几位年资相仿而经历各异的设计师,聊聊中国时装“国学”真的复兴了吗?
米兰T台上的秦帝国军阵
这次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是计文波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上海媒体面前,黑色尼龙面料外套,时髦的波点衬衫,“大家都捧“好男儿”,其实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好男人也很时尚,给我个机会嘛!”
这个前长春衬衫厂员工、第一次去欧洲以为穿西装打领带便是时尚的“好男人”,和张肇达、吴海燕等人,被认作第一代中国设计师里的代表。而他与利郎男装的合作,设计师与品牌的和谐关系,也是非常难得的成功案例。经过繁复而艰难的申请与准备,计文波终于在2007年1月登上了米兰男装周的T台。
时隔三个月,计文波仍然沉浸在米兰走秀的兴奋中。他说起他在走秀之前接受的一次意大利媒体采访。“一开始,五六个意大利记者坐下来,都是很怀疑的眼神,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我怎么看中国的盗版问题。然后又问我你几岁?40多?是不是太年轻了?后来我给他们看我带去的画册,内容是从兵马俑的灵感到实现的成衣,他们的态度才平静下来,问了些跟设计有关的问题,但前后总共才几分钟。后来,秀走完了,光是《太阳报》,便采访了我整整一小时。他们对兵马俑的主题很感兴趣,对秀场的规模很赞叹。”
意大利人无论出于真心或礼貌的赞誉并没有给错对象,作为第一位正式参加米兰男装周发布的中国设计师,计文波在利郎男装的支持下,花足了血本。出发去米兰前,计文波曾在北京进行过一场规模大得夸张的模特海选,总共面试了多达500名男模,几乎将国内稍微优秀一点的模特一网打尽,结果却只选出来一个人,在米兰计文波T台上,完全淹没在GiorgioAr-mani、Dolce&Gabanna用惯的那些国际面孔里……这场秀投资上千万人民币,与Valentino共用米兰最大的证券交易大厅秀场,除了以兵马俑为设计主题的成衣系列,还有以京剧脸谱为图案的设计系列,更是在正式开秀前铺排了一场中国功夫表演。
这一切噱头,明眼人都难免不联想起好大喜功的中国电影。传统文化只被简化成金灿灿的盔甲和晃眼的乳沟,所谓“中国”就真的只是一个被消费的符号罢了,“国学”难道真得只能成为电视脱口秀上的心灵鸡汤?
张肇达的西藏旅行为他的东方民族风加入新的灵感,孔雀紫、湖蓝、大红以惯用的层叠褶皱、流苏和复杂的分割线,造就出华丽与锋利的融合,整体的多层褶皱、繁复的设计造就了他大气恢宏的民族风格。
在包、腰带、鞋等设计细节上,计文波仔细研究了秦兵马俑体现出来的服装肌理细节,运用到了现代材质上。
计文波专访:“中国”其实还没被真正挖掘过
在上海,计文波为他的“米兰简化版”上海秀忙前忙后,只靠一碗馄饨对付午饭,趁这个当口我们终于“抓”住他作了一番单独采访。我们抛给他如上的疑惑,而他侃侃而谈中流露出的民族情结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的理解,仍然显示出一个中国设计师令人尊重的热忱与诚恳。
《申》报:相比于谢锋和马可的国际化,您的作品非常直接地打“中国牌”,兵马俑的主题非常讨巧,但是对于如京剧、功夫等等中国传统元素,大加运用之下,是否会有过于符号化之嫌?计文波:在欧洲,文化传统基本是统一的,也是延续的,时装文化基本上也是以欧洲文化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亚洲,中日韩,文化同根同源,但到了当代,又是各自不同,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已经是断裂的。当我要面对强势的欧洲时装文化表达一个中国设计师的创作时,首先一定是要把“符号”用到极致。怎么叫民族的?当你在一个全球化的舞台上,用大家所熟知的“符号”没有问题。怎么叫国际的?这才是当你处理传统元素时的操作方法。那就是专业的色彩、结构、工艺、面料。
《申》报:您的意思是用国际化的标准,处理中国元素?计文波:对。比如这次的兵马俑,不是印几个头像就行了。你必须深入研究秦代服饰,把那种肌理变化运用到鞋、包、皮带的细节处理上。还有面料,这次我用了大量丝绸和羊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