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企无奈抉择还是凤凰涅槃?
深圳加工贸易企业协会会长陈永汉也表示,很多企业都认为目前是近20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他们面临环保要求提高、工人最低工资上调、加贸政策收紧、银行停贷、民工荒、供电紧张、劳动合同法及地方政府急促产业升级转移等众多压力因素。按此形势发展下去,春节前后将会有近一万多家员工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倒闭。
香港工业总会一份针对珠三角港商的调查显示,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而据记者调查,此时的“陶瓷之都”佛山也正对陶瓷企业全面施压,准备在近一两年内将低端陶瓷企业全面淘汰。佛山最高峰期曾达到了10000多条陶瓷生产线,经过外迁和关闭剩下不过1000条,今年还将再强制性关闭约上百条生产线。
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也预言:未来两年,珠三角8万加工贸易型港企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他呼吁港企要尽快转型升级或者迁移,越早行动越好。
看来,一场企业撤离的浪潮已然席卷整个珠三角。而人们过去“珠江水、广东粮、粤家电、岭南衣”的既有印象,或将随着浪潮后的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愿景从此彻底改变。
无可奈何还是化蛹为蝶?
放眼今天的珠三角大地,在产业升级遭遇工厂纷纷关停撤退的境地时,也正经历如此脱胎换骨的浴火过程。腾笼换鸟,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是现实,也将是历史的必然。
实际上,珠三角产业升级早该进行了。有经济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些年广东虽然GDP相对值增幅较快,但面临多个发展瓶颈。一是“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企业始终居于价格链底端;二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高,与世界科技水平发展没有形成很好的切入模式;三是相对利润贡献率较低,特别是三来一补企业,更是如此;四是企业环保意识薄弱造成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五是企业数量众多但质量不高,没有形成有竞争的国际性品牌。六是企业本身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竞争加剧、人才流动大、原材料、工资成本上涨、金融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这些都使产业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东莞台商协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企业大面积溃退,致命的还是企业长期以来的“内伤”,而《劳动合同法》只是压迫的“最后一根稻草”。另外,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也是触动撤离机关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7月1日调整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7月23日颁布“44号文”(《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纺织、家具等1853种加工贸易出口受限;12月底,新一批589种商品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公布,加上税务环保等七大新政。使企业面临要么升级、要么撤离的选择,而撤离对企业而言可能是风险最低的办法。
对于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认为,“如果处理得好,将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像香港那样空心化,削弱城市的竞争能力。”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认为,升级需要空间,劣质企业的退出,给优势企业腾出了做大做强的空间。从中长期来看,本地的产业集群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因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而不断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