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 商战一棋子而已
虽然历时近三年的中国电池企业应诉美国“337调查”,近日以中国电池企业集体胜诉而告终。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2005年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第一年,全球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尤其在美国,中国企业频频遭遇“337调查”这只拦路虎,除个别达成和解外,其余几乎铩羽而归。“337调查”已成为继反倾销之后中国产品出口美国的又一主要障碍。中国成为靶子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美国贸易数量及品种的不断增长,中美知识产权纠纷日趋激烈。2005年5月,布什政府宣布将中国列入“优先观察”名单,称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不够。知识产权成为继反倾销之后中国产品出口美国的又一主要障碍,而“337调查”亦成为中美企业较量的新擂台。“337调查”主要针对的是技术、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由于其调查时间较短,普通专利诉讼调查平均时间为两三年,而“337调查”时限仅一年到一年半,因此一旦查实企业有侵权行为,可迅速进行制裁。“337调查”已经成为美国企业阻止竞争对手的商品进入美国市场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律途径,而中国企业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
目前,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选择“337调查”来限制、封杀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美国企业发起第一起针对中国企业的“337调查”以来,中美之间的
知识产权纠纷就一直没停过,涉及的行业主要有轻工、电子、皮革、化学、机械、汽车等。在去年发起的29件“337调查”中,有8件涉及中国内地企业。
对于美国企业来说,反倾销程序的发起与进行诉讼成本远远超过“337”程序,一般需要整个行业的支持,不易发起,且在侵权诉讼中,针对的是被告已进入美国的产品。但在“337调查”中胜诉的原告,却可以有效地阻止竞争者的货物进入美国。此外,“337”条款并不要求以实际损害为前提,这比世界通常的知识产权法律都要严苛得多。如果是永久排斥令,涉案产品永远不得进入美国市场,由此导致因一项技术被诉而使中国大批下游产品受到牵连。
正因如此,美国企业频频对中国企业提起“337调查”诉讼。
由于中国不少被诉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许多产品依靠进口核心部件,再行出口。整个引进技术进口部件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一方面引进技术成了简单模仿,另一方面虽然消化吸收却没有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起来,更不用说在国外申请专利,导致频繁遭遇知识产权诉讼。
误读造成损失
有关方面透露,中美电池企业博弈“337调查”,最终取得胜利的中方共花费了高达300万美元的诉讼费用。可见,此次中国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一起“337调查”案取得最终胜利并非那么容易。
据了解,反倾销的律师费用通常为几万美元至几十万美元,而“337调查”的律师费则是反倾销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一起案件往往要拖几年,企业为此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成为中国企业应诉的极高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