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进入新阶段 货币从紧走向十字路口
市场经济中,永远是计划没有变化快。进入新年,针对市场过热而制定的货币从紧政策,正在由于市场自身的变化而发生转向迹象。
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央行此前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分支机构及时掌握降雪天气对本地现金供应的影响,确保现金供应不受天气的影响;并紧急要求加大对抗灾救灾必要的信贷支持力度。市场观点普遍认为,这一通知,事实上宣布了2007年10月底才开始的信贷紧缩已经出现松动。
从紧是市场逼出来的,松动也是市场逼出来的。
货币政策10年来首次从紧后,楼市出现拐点,股市垂直下跌。然而进入200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受美次贷危机和罕见雪灾双重冲击,一方面经济增速可能由此放缓,另一面通胀压力却极可能再攀新高。
钱袋子是收还是放?货币政策进退维谷。对此,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描述称:“减息?通胀压力太大。加息?不利经济高速发展。”
事实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春节前的讲话中透露出宏观调控要“科学把握”,已经被市场解读为一种调控方向性变化。而近日央行官员的首次表态,更是表明了“宏观调控即将进入新阶段”。
2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宏观经济政策属于‘短期政策’,重要特点就是相机抉择,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当然应该在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
尽管,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2月14日表示,“双防”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会因雪灾而改变,但央行研究局一官员在13日对本报的表态中则给“放松”留出了余地:“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时,一贯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
另外,包括广发证券分析师武幼辉在内的一些市场人士也对本报表示,目前,雪后重建,刺激经济非常迫切。“调控政策放松时机可能在一季度末或之后。”武幼辉分析认为,投资的放松可能先于信贷,新开工项目更加灵活,且在雪灾之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运行显得十分必要。
2月15日,中行发布报告称,1月份CPI可能达7.5%左右,中行认为上半年会加息1-2次,下半年或步入减息周期。
由于1月份企业抢贷造成新增贷款8036亿创历史天量,加上即将公布的1月CPI可能再创新高,加不加息将成为考验货币政策的风向标。也有折中观点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即可。
继续从紧值得商榷
“别说月利涨到了8分,就是10分该借的也要借啊!”14日,浙江万利服装贸易公司老板秦辉在电话里称。秦近日数次电话询问本报记者,“有没有融资门道”。
这不是个案,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众多中小企业开始感受到资金紧缺的严寒,全国有20%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其中,仅广东就已有3万家大小工厂倒闭。
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央行此前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分支机构及时掌握降雪天气对本地现金供应的影响,确保现金供应不受天气的影响;并紧急要求加大对抗灾救灾必要的信贷支持力度。市场观点普遍认为,这一通知,事实上宣布了2007年10月底才开始的信贷紧缩已经出现松动。
从紧是市场逼出来的,松动也是市场逼出来的。
货币政策10年来首次从紧后,楼市出现拐点,股市垂直下跌。然而进入200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受美次贷危机和罕见雪灾双重冲击,一方面经济增速可能由此放缓,另一面通胀压力却极可能再攀新高。
钱袋子是收还是放?货币政策进退维谷。对此,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描述称:“减息?通胀压力太大。加息?不利经济高速发展。”
事实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春节前的讲话中透露出宏观调控要“科学把握”,已经被市场解读为一种调控方向性变化。而近日央行官员的首次表态,更是表明了“宏观调控即将进入新阶段”。
2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宏观经济政策属于‘短期政策’,重要特点就是相机抉择,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当然应该在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
尽管,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2月14日表示,“双防”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会因雪灾而改变,但央行研究局一官员在13日对本报的表态中则给“放松”留出了余地:“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时,一贯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
另外,包括广发证券分析师武幼辉在内的一些市场人士也对本报表示,目前,雪后重建,刺激经济非常迫切。“调控政策放松时机可能在一季度末或之后。”武幼辉分析认为,投资的放松可能先于信贷,新开工项目更加灵活,且在雪灾之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运行显得十分必要。
2月15日,中行发布报告称,1月份CPI可能达7.5%左右,中行认为上半年会加息1-2次,下半年或步入减息周期。
由于1月份企业抢贷造成新增贷款8036亿创历史天量,加上即将公布的1月CPI可能再创新高,加不加息将成为考验货币政策的风向标。也有折中观点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即可。
继续从紧值得商榷
“别说月利涨到了8分,就是10分该借的也要借啊!”14日,浙江万利服装贸易公司老板秦辉在电话里称。秦近日数次电话询问本报记者,“有没有融资门道”。
这不是个案,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众多中小企业开始感受到资金紧缺的严寒,全国有20%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其中,仅广东就已有3万家大小工厂倒闭。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