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宁夏纺织业
〔亲历〕:紧张、忙碌的服装厂工作
讲述:常景芬撰稿:晚报记者杨咏人物简历:常景芬:河北保定人1978年,来宁夏进入时新服装厂
1988年,调离时新服装厂进入西湖农场工作
常景芬对记者说:
1978年,我来到宁夏时只有18岁,在银川工作的姐姐为我联系到一个服装厂的工作,于是,我就进了集体企业时新服装厂(位于现步行街兴隆商厦附近)。当时,与时新服装厂同时存在的服装厂有人民服装厂、红旗服装厂、跃进服装厂、儿童服装厂等服装厂,每个服装厂都在街面有门市部,车间里做的服装供应商场和单位,门市部里会收一些散客的货。那时候,像红旗服装厂这样牌子亮的国营企业大多做的是衬衣、毛料等服装,我们时新服装厂做的更多的是劳保棉衣、工作服,但是后来也慢慢做起了毛料服装。最初,我被分配在4组工作,4组的车间是一个大通间,里面有十几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我的同事都是银川本地人,除了打样、锁边的两位男师傅外,其余20多位都是女同志;年龄不一,从五十多岁到十七八岁。那时候,我在时新服装厂还只是一个临时工,在家乡没有学过裁剪,所以进厂后只能先做些订扣子、订挂钩、锁扣眼、塞棉花的手工活儿。在车间里,服装制作一般分为打样、裁剪、缝合、锁扣眼、剪线头、熨烫、包装等多个环节,我们车间有位马师傅,他已经是八级工了,打样打得又快又好。服装厂工作挺累人,也特忙,有时忙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冬天尤其忙,因为要做棉衣,除了短款的劳保,再就是那种二毛皮长军大衣。我记得我们做的大衣一车一车被拉走,接着又送来了一车又一车羊皮。羊皮军大衣又重又暖和,门市部卖78元一件,当年我自己还买了一件。那时候每个人都有工作量,因为任务紧,大家上班时几乎没有时间说话,都是埋头干活,一天下来腰腿酸痛十分劳累,很多人都得了颈椎病。我一直没有手把手教我的师傅,之所以学会了裁剪还是因为1981年新来的厂长,他家在新市区,路远中午不回家,就趁着午休时间在车间里讲起了课。当时学不学都是自愿,我因为没有结婚,中午便带了饭留在车间里,边听边做,慢慢地就学会了这门手艺。后来,我们开始实行计件工资,我订一个扣子是2厘5,缝一个挂钩是3分钱,干一个月一般拿26元钱,我最高拿到42元,当时特别高兴。计件工资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但为了多挣钱,也导致了压活、抢简单活儿的现象。因为活少了,为了挣钱,我还自己跑到时新服装厂的门市部去要点散客的活儿来干,那会儿,做一条裤子是八毛钱。再到后来,街上的私人裁缝,尤其是南方裁缝越来越多了,门市部的景况也一天不如一天了,而服装厂的服装更是出现了积压,厂里的效益也就越来越不好了。
本版照片由自治区轻纺局提供,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