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在阵痛中呼吁领袖企业
呼吁领袖型企业
“40年以前的‘德国制造’、30年前的‘日本制造’、20年前的‘韩国制造’,都曾经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与中国产品类似的风波,战胜这些挑战之后,他们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实力就发生了质的飞跃。”雎国余认为,战胜“阵痛”,将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他表示,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关键是需要领袖型的企业来带动、推动。他说,“中国制造”真正能够在世界市场上打得响的、有竞争力的品牌非常有限。“当然也有,某些纺织品,某些食品,某些饮料,但是我想是有限的。”
雎国余认为,所谓领袖型的企业就是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能够足以带动产业、行业发展,能够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些企业,而且以技术、精良的服务、顾客的忠诚和市场的美誉度为基础的。
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也认为,要想中国制造真正历史性地转变为中国创造,根本在于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制度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是领袖型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才有足够的信誉去融资,抵抗高科技、高风险创新所带来的成本,才能把巨额的创新风险成本在单位产品里摊薄。
“带有连锁效应的技术创新基本上都是在现代化的大企业里发生的,所以我们说中国要技术创新,就要呼吁领袖企业。”刘伟说。
参与发布会的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也表示,我们的传统产品其实有很多好东西,就是因为没有足够出色的企业使其与高新技术结合,没使其从手工变成产业化。
“为什么中国人以前不吃面包,现在外国的面包却能在中国卖得很好?中国人吃馒头,为什么中国的馒头就不能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去吃呢?”他问道。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