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经济战略的变与不变
2008年GDP的三大驱动力的比例分布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名义GDP的增长的基础仍然存在,实际GDP增长仍然有比较可靠的保证,我们对2008年经济的10%以上的稳定增长有充分的信心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这给我们正确判断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给2008年全球经济罩上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阴影,也给中国经济罩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新年初始,我国南方50年不遇的大风雪,又给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增加了诸多变数。如何应对新的国内外的经济环境?笔者认为,以我为主、坚持有所变有所不变,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战略不变
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增加,美国消费市场萎缩将影响全球出口市场。
美国和欧洲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出口贸易受两个主要出口市场萎缩的影响,出口增长下滑可能是2008年中国经济最能明确的变化。虽然出口顺差对GDP的贡献占到8%,但是靠恢复刺激出口增长的政策,放弃既定的出口企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移来稳定经济,可能并非正确思路。
首先,如果出口贸易增长下滑是外需不足,那么内部刺激出口的政策是没有意义的。美国经济衰退使得美国进口市场萎缩是外部因素,不是内部鼓励出口所能够解决的。鼓励出口可以增加出口生产,但是没有买家和市场,增加了生产并不意味着可以增加出口,只能形成新的过剩产能。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贬值不能增加出口的意义一样。当年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导致东南亚各国的购买力下降,那时如果采取人民币贬值、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政策,不可能改变东南亚市场需求萎缩的形势,价格下降也达不到增加出口的目的。
其次,低层次的一般加工贸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要的结构调整是一种经济规律,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移的既定方针。当经济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成本特别是劳工成本不断提高,贸易的比较优势会逐渐消失。此时如果不适时坚持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或进行产业转移,那只会制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而如果错过调整的时机,当大规模产业转移发生时,经济增长不能持续,还有可能产生经济危机。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当时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快速增长的经济“四小龙”没有适时进行结构调整,当低水平的加工业遭遇比较优势的瓶颈、向更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主动转移时,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就暴露了。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适时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违反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应该因为外部环境的变数增加而改变。某种意义上,外部需求的下降可能成为出口企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第三,对于大国的经济增长来说,内需应该起决定作用,不能过度依赖外需。当前迫切需要刺激内需,在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是从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推动的增长方式转移的契机。
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是个痛苦的过程,可能出现与国企改革时减员增效同样的现象,会有失业,会有下岗。但这次有着根本的不同。产业的升级、产品的换代带来的是结构性失业,能够被“逼”着调整的企业,就能够“逼”着靠培训提升劳动力水平,改变低水平劳动力短缺经济,创造新的层次上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使经济在新的层次上继续增长,走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