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个三十年:争取站到全球产业链前端
有分析人士认为,资金、信息和国际公关力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较为突出的问题,而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给有着国际化梦想的国企带来了希望。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中投公司或许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坚强后盾。
而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企业来说,在海外并购的时候更应该深思的问题是:“我要买什么”,而不是“你想卖什么”。就企业自身而言,海外并购的战略选择应是清楚的,机制设计应是可靠的。成为“精明的投资者”应该是中国企业努力的方向。
寻求全球分工体系新坐标
现在全球有超过1/3的家电产品在中国制造,中国生产了全球彩电中的50%、手机的50%、空调的70%、微波炉接近100%。
目前全球鞋业的生产规模约160亿双,2007年中国生产的鞋已占到全球鞋业生产规模的68%。
我国生产的纺织品、玩具、家电、轻工产品已成世界日用消费市场主导产品。
而在“世界工厂”的荣光背后,自主创新能力弱、被固化在国际产业链低端环节的问题如影随形。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中国已连续十一年高居世界反倾销排行榜第一名。
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鞋厂由两万家迅速增加到三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加工企业。订单数量的增长和落后生产能力的增长,带来企业恶性竞争。而大规模、低价格的出口不仅引来了欧盟反倾销的“大棒”,更击垮了国内的中小制鞋企业。
2007年,珠三角上千家鞋企在加工贸易的转型阵痛中宣告关闭。“危机才刚刚开始。中国制鞋企业如果不实现产业升级,不改变价格战这种落后的竞争方式,未来的危机将更为致命。”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鞋类分会秘书长王颖说。
在继续与欧盟进行反倾销诉讼的同时,奥康集团2008年初再次出击海外,成为意大利知名品牌万利威德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并获得万利威德在全球的品牌营销及运作授权。奥康的计划是,一旦拥有了全球市场运作的成熟经验,将直接把自己的国际研发中心设在意大利,完成研发、营销的整合。单纯的贸易输出,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衬衫换飞机”的尴尬地位,而利用现有的产业制造与营销网络优势与国际品牌展开合作,也许可以开辟一条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化的新路径。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有一批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现在他们的核心课题是如何提升全球化综合运作能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由过去被动地接受全球分工,转变为主动寻求自身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新坐标。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而力争在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价值链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企业在下一个三十年的目标,更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