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结构性“拐点”将现
笔者注意到,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2007年四年间,国内纺纱产量累计增加了56%。在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统计数据中笔者看到,2007年12月份,全国纱产量189万吨,同比增长13.4%。2007年9—12月,全国纱产量累计717万吨,同比增长12.2%。2007年全国纱产量1996万吨,同比增长16.7%。
分析来看,笔者认为,2007年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纺纱产量为189万吨,较前一个月增加了7.46万吨,环比增幅为4.11%。与去年同期的168.58万吨相比,增幅达到12.11%,创年度新高。
与此同时,棉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位运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棉纺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从520.12亿元提高至758.29亿元,同比增加45.79%。据调查,虽然纺纱量屡创新高,增速已远高于业内预期,但棉纺厂实际开机率只有70%—75%,因此棉纺产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那么,是什么使棉纺企业甘冒政策“擦边”、资金掉链子的风险扩充产能呢?
抢占市场 抵御风险
近几年,棉纺企业试图短时间内迅速壮大,通过抢占国内外市场来抵御风险。第一,棉花产业结构大调整已进入中期,膨胀和过剩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许多棉纺厂无法同上下游产业对接;第二,国家连续数轮大力调控,棉纺业投资增速下降不明显,有关人士认为“用药”不足是关键;第三,在人民币升值加速、调整出口退税等系列政策集中调控下,纺织总体出口增速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趋缓,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政策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2007年纺织服装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的比重为57.41%,较上一年大幅减少了15.4个百分点,为近七年的最低水平。从平衡贸易、规避设限风险的角度看,洗牌也是必然的;第四,“存在就是合理的”的观点在企业间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