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奔腾式升值 鞋企求生上演生死时速
提高生产效率。汉帛国际改造了生产线,上马“物流吊挂系统”,精确计算工人给半成品服装上领子和缝口袋的时间,生产效率从原来的每人每天生产8件提高到10件。副总经理沈宝忠说:“我们还会坚持做纺织服装出口,这个行业就好象萧山人很喜欢的酱鸭骨头,看上去没有肉了,但是嘬一嘬还有味道。”
信息化缩短生产周期。低压电器之王正泰集团斥资6000万元上马SAP的ERP系统,管理原材料、生产流程和物流销售,基本实现零库存,大大提升生产周期;时间就是汇率,温州最大的眼镜制造商泰恒的管理者想尽办法说服企业经营层上马信息化系统。
寻求国际化发展空间。哈杉鞋业在意大利收购欧洲知名鞋业品牌,在米兰建立研发中心,在尼日利亚开办生产厂,在全球架设销售渠道,在全球化的架构中赚取品牌和渠道利润,极大程度上化解了汇率损失。
集中爆发后的反思
技术积累、银行体系御险能力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因“破7”而凸显
中国企业今天遇到的问题,绝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问题,这些企业和行业的经历隐含着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1971年以后,日元被重新估值,1美元兑换308日元,而在1995年前后,日元曾一度升至到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水平。如此巨幅的升值压力日本企业如何化解?主要是通过提价和求助银行。在所有的解决方案中,50%~60%是提高以美元计价的销售价格,20%~30%是主动利用包括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等在内的各种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
当年日本企业对抗汇率损失的办法背后,是其雄厚的技术积淀和汇率金融产品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日元大幅升值也让不少日本企业倒闭,但失业员工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衣食无忧。
二十余年来,中国出口制造业在安逸的岁月中渐渐忘却了技术积累的必要,而中国的银行体系在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也乏善可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单边升值的走势肯定是不利于银行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的,管理手段非常少。从人员储备上来看,中资银行对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熟悉的人才确实很匮乏。这种情况下银行帮助企业还是很难,银行如果可以准确预测升值幅度,就是已经是帮助了企业。”
企业的压力终将影响社会环境。一家纺织集团的老板颇为不平:“纺织业为国家解决了多少就业啊?但国家现在不需要这一块外贸收入了,曾经的功臣就变成了替罪羊。我没有办法再去考虑就业问题,能活下去才是关键。”
沈为民也为人民币升值可能给产业和社会转嫁的压力而担忧:“汇率如果突破7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个怪圈:小企业的生长环境恶化,生存空间变窄;劳资关系多以劳务派谴形式出现,更多的问题最终转嫁给社会;中型或大型企业投资紧缩,收购兼并案例会更加谨慎,所有这些问题,可能会随着‘破7’而集中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