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战世界经济困局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日、韩等跨国资本明显加快了来华投资的速度。目前,由发达国家研发并提供知识型服务和高技术制造,周边经济体提供代工、销售及售后服务,我国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加工组装,最终产品外销欧美市场的国际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未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面对一些新机遇:
一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在未来的5年里,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
二是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强劲需求的带动下,跨国资本和服务来华投资的构成将发生明显变化。未来5年,以内销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跨国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
从目前趋势看,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开始把研发、设计、运营、物流配送、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立在中国的主要都市,并加快了本地化进程。
三是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未来5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后台服务将外包给境外低成本中心;另一方面,国际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所、基金、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将随着各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开始构建全球金融服务体系。
我们必须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培育新优势。
一是开放竞争,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政策平台。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技术含量高,有些会涉及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此,首先应在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和组织领域里充分开放竞争。其次应切实落实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优先对内资开放的原则,为内外资企业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竞争平台。再次应像加入世贸组织时那样,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清理和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断用新的扭曲替代旧的扭曲的不正常现象。
二是创新激励,引导企业在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自主研发和创新、自主品牌、自主国际营销渠道建设中去。
应吸取我国汽车企业出现的“合资锁定效应”的经验教训,避免在与外资合资试图学习管理和技术时,我国企业丧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能力,同时切忌完全倚仗低价优势,忽视技术优势。此外,应吸取纺织企业在开放中陷入贸易摩擦泥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以自律为基础的出口协调机制,对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发展是重要的条件。
三是合作互动,要鼓励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合作互动,鼓励内资经济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提供配套,鼓励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培育新竞争优势。目前,营造招商引资的小投资环境,包括新出台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高新区等,都更有利于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参与、配套和合作。因此,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上来,建立一套不需要通过审批,有明确规范的政策认定标准和机制。
四是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宽松的体制软环境。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呈现衰势时,里根时期所采取的供给管理政策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体制软环境,10年后,这套政策为美国带来了IT革命和创新激励。因此,政府应提供一个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促进高技术含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国内企业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五是应更加规范和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为创新活动提供创新激励机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储蓄和投资活动已超过一国的界限。在这种新形势下,应创造更有弹性和灵活性,更加市场化和规范化,更加开放和抵御风险的投融资体系。
六是应更加充分地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要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是法治的基础。同时,应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建立自己的标准,过高的标准和承诺将损害而不是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损害而不是促进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安全。
守住最后一道“金融防火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张明
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贷危机,让美国这个世界经济引擎“很受伤”。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也未能幸免,虽然增长前景要好于美国,但结构性改革的滞后还是给其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
在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迭创新高。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下滑与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现象并存,这预示着全球经济可能继上世纪70年代之后,再次陷入滞胀的局面
两大机遇可期
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将给中国带来两大机遇。一是导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二是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将会显著加快,人民币很可能成长为重要的区域货币。
迄今为止,虽然国际环境波谲云诡,但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30年来却一直保持了年均8%的GDP增长率。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周期与全球经济周期是不同步的。因此,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内能够继续维持年均10%的增长,这将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一方面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仍在不断上升,这就决定了人民币在未来的跨境流动规模将会不断增加,境外居民对人民币的交易、保值和投资需求不断上升,从而造成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加快。人民币有望成为东亚区域内重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人民币从国别货币成长为区域货币,意味着中国政府不仅可以征收更多的铸币税,而且可以通过本国货币政策影响区域经济走向。
挑战大于机遇
总体而言,未来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带给中国的挑战要超过机遇。这些挑战具体包括:
第一,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会导致中国面临的进口需求下降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减速,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
欧盟和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如果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那么客观上将会造成这些国家居民的进口需求下降。此外,发达国家国内失业率的上升,必将导致该国政府和国会对“中国制造”的抵触情绪上升,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政策可能纷至沓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会空前高涨。
第二,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将会通过进口成本的上升向中国国内注入通货膨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