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面积步入“寒冬” 中小鞋服业加速洗牌
从去年底开始,有关纺织服装、鞋业企业频频倒闭的声音便不绝于耳。这两大属于泉州传统经济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实,在国家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和新《劳动合同法》等多重因素互相叠加的效应之下,全国范围的中小企业都已面临着“寒冬”的困境。
是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中小企业是勇敢闯出去到境外设厂,还是调头回来做国内市场,抑或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优势产品甘做大品牌的加工厂?不管如何,业内人士认为,这场洗牌“阵痛”也正是纺织鞋服产业走向规范,实现产业升级的契机。
鞋服企业大面积步入“寒冬”
3月20日,福建省缝制设备行业协会一行30余人,开赴浙江台州考察。台州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飞跃、中捷、宝石、杰克、通宇、飞亚等国内知名缝制设备制造商均齐聚于此。福建省缝制设备行业协会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希望通过考察,寻找到一些愿意到福建发展的企业,改变福建缝制设备行业“只有销售、没有制造”的窘境。
然而,此番考察的结果却令福建一行人颇感意外。台州当地缝制设备行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往年春节过后都是缝制设备的销售旺季,但是今年市场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淡季。相比去年同期,台州缝制设备在广东市场销售下降高达70%,福建相对来说好一点,但也下降了30%~40%。市场的不景气,令台州的缝制设备企业不敢轻易跨出本区域发展。
分析原因,福建省缝制设备行业协会和泉州纺织服装商会的相关人士都不约而同认为,缝制设备市场的大幅下滑,恰恰折射出去年以来,纺织鞋服企业大面积步入“寒冬”的现状。从去年开始,泉州鞋业、服装业便不断有企业倒闭的消息传出,而随后企业清算、拖欠工人工资、老板跑路等新闻,开始见诸报端。像在晋江,就有富超、爱佳士、亨利达等颇有名气的鞋企先后倒闭。
官方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频有企业倒闭的消息。据3月20日晋江市召开的一次经济运行分析会透露,“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导致去年下半年以来部分中小型企业迫于成本压力而倒闭、歇业或外迁。据省统计局在晋江市开展的城镇私营企业工作统计抽样调查,2007年晋江市被抽中的641家私营企业中,就有152家企业倒闭、停业或外迁。”
而据晋江国税局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截至今年3月17日,晋江市国税局征管的服装成衣制造企业,虽然税收总体上收入有增加。但是深入剖析后便会发现,其增长的拉动有一定的局限性。拉动增长的主要集中于一些上市及后备上市企业以及服装品牌企业,而一些中小企业尤其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税收收入则呈明显下滑趋势。
震荡调整,朝两极分化发展
其实,纺织服装、鞋业等产业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不仅仅是在泉州发生。与泉州产业结构颇为相近的广东、浙江等地,也在经历着这场“生死浩劫”。而不论是国内媒体,还是产业界人士,分析其中原因都一致地认为,国家外贸政策调整,银根紧缩,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上涨、新《劳动法》颁布等多重因素叠加,最终使得众多中小企业难以生存。
例如,去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几次降息,美元贬值,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已达15%,加上出口退税率下调,更是使大量过去给外贸市场贴牌加工的企业,原来就微薄的利润被耗尽。
“很显然,泉州鞋业、服装业已经不约而同进入了一个震荡调整期,洗牌是在所难免的了。”一位深谙泉州纺织鞋服产业的资深人士如是说。他甚至认为,洗牌调整才刚刚开始,今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数据同时也表明,泉州鞋业和服装业的发展,正在朝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即“强者越强,弱者更弱”。像晋江众多鞋企去年呈现的是哀鸿遍野的景象,但去年7月才在香港上市的安踏,首份年报就显示,2007年净利润暴涨了2.6倍。
今年春节过后,晋江马莱特服饰收编了三家濒临倒闭的小企业,“不光工人来了,连生产设备都一起过来了。”马莱特副总李天扶介绍说。过去这类小企业的订单主要靠那些大企业“吃饱剩下的”,但现在连大企业的生存都出现问题,小企业的工人自然就流到实力强点的企业中去。据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品牌知名度相对较高,实力较强的企业,今年春节后招工比往年要来得容易。
“我觉得,那些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即便被淘汰也是没有办法的。毕竟国家产业政策是这样定的,企业的发展需要符合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格林集团董事长赵建河认为,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不规范的中小企业被市场淘汰,能够带来行业的重新洗牌和资源整合,促进行业的规范和良性发展,带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