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从失败中崛起
王吉万:资源价格的上升肯定会影响到各个产业发展。当前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凸显出结构性的矛盾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量大但价格低,出口企业多但规模小,来料加工多但自有品牌少。另外,与其它传统加工类产品相似,中国制鞋业仍处在产业链的末端,我们对国际市场鞋类分销的中间环节还缺少控制能力,对零售环节的网络建立也还处在初始阶段。
油价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对单纯依赖于出口贸易的鞋企来说无疑是一场成本的灾难。由于我们出口鞋品附加值低、单位能耗产生的产值低等都迫使中国制鞋业一定要调整结构,必须改变原有的贸易增长方式,不能躺在某些资源优势上睡大觉了,中国鞋业要把产业做强做大做深,剩余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不迅速去转变增长方式,那等待我们的只有死亡。
记者:曾经一度,“中国制造”屡遭误解和歧视。在西方语境里,“中国制造”是低价、低质、低档的代名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商品输出海外,为全球经济贡献其巨大能量,却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中国品牌也随之无法获得与之匹配的竞争力。我们反思一下,为什么?
王吉万:从宏观上说,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与制造业相配套的服务业,摆脱低成本加工贸易的局面,增加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这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途径;从微观上说,作为制造行业企业积极探寻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品牌、人才等建设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更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唯一出路。
中国制造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的确靠数量和低价赢得了世界市场,但在资源紧张、竞争转向品质、品牌竞争的今天,我们的这些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拥有、中国创造的转变,我认为应该从企业经营质量、效率、产品品牌力上努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价格战、资源战上。中国鞋业已经进入品牌制胜的时代,不是广告表面的符号,而是从产品品质、技术升级、管理创新、健康环保等深层本质上发生质变。这条路今天不走,明天也得走,早晚得跨越。
记者:中国制鞋业要调整结构,改变原有的贸易增长方式,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那么作为亨达来讲,这几年如何率先转身的?
王吉万:这些都是现实和事实。我们早一天意识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践行。
亨达持续稳步地做了25年,无论是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还是现在建设中国鞋业的“慧谷”、开启中国鞋业产业转型的新篇章,这些都是我们追求有效、质量、健康增长的体现。譬如我们现在就在建设一个依托国家经济与产业政策优势、以国际数码创意工业园区的创意产业和软件产业为核心、以鞋业为载体、以服务经济导向,创新和集成国际前沿资讯、研发科技、运营模式、人力资本、知识经济、资本运营的应用模式,进而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鞋业发展、创造和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现代化“硅谷”型的“慧谷”,从而推动亨达和整个行业实现智力型产业升级。这是亨达专注并适应市场发展而理性投资培育主业的“参天大树”,亨达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谋求并力造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血统和基因,进而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我们要转变增长模式,一方面要做基于顾客价值和企业生态链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勇敢面对并迎接资本创新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要赢得世界市场的品牌声誉和市场效益,要从传统的点点创新完成向面面创新、系统创新的转变,我认为必须跳出做追随者的困境,必须破追随创新之局,实现你的差异化。
没有科学规范的市场规划,缺乏产品的组合管理,不改善投资的决策,我们的创新就会盲目,风险就会很大。亨达不会去做对自己对顾客对股东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事情,即使是再好的概念,只要它不利于企业健康成长也不能碰,这是市场“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