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加速升值:钢丝上的舞蹈
中外博弈亦步亦趋
第一波。始于2004年10月,周小川首次受邀参加G7会议。这被一些人士看成了一次鸿门宴。同时站出来的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外政界、机构再次表示,中国应放弃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这一轮的汇率博弈,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
第二波。2005年4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的部长级对话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加快准备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确立了汇率改革的步骤。”有敏感的市场人士认为周小川的表态是对2005年人民币升值的暗示。
第三波。2006年2月28日,来自纽约州的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和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在华盛顿召开记者会,宣布将要求参议院对一项有关人民币汇率的《舒默-格雷厄姆法案》进行表决的期限推迟到该年9月30日,将矛头直指人民币汇率。
第四波。2007年10月,欧盟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阿尔穆尼亚在北京表示: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不在欧洲,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是有经常账户大量盈余的中国。在卢森堡结束的欧洲多国财长会议上,欧盟就发出一项措辞强硬的声明称:“中国拥有大量经常账户盈余,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我们希望它们的实际汇率能作出必要的调整。”直接表达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严重关切”。
做好准备扬长避短
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项原则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改革呈现出加速迹象。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积极、消极作用将进一步体现,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的益处,并尽量降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据了解,我国的汇改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央行推出的汇改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业内人士称,人民币升值会给国内市场带来许多积极影响:有利于进口;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的生产成本下降;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资产出卖更合算;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国内居民的国际购买力增强等。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还蕴含着不少负面因素: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外贸出口造成较大伤害;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