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企业全线亏损 逼近生存底线 (图)
无独有偶,离中杰鞋业公司不远的另一家鞋企宏宝鞋业,在两个月前就人去楼空。一位留守的工作人员称,“寮厦管理区要加租,每个月要多出两万元,老板考虑到成本就搬到不远的汀山村去了。”
何佳祥曾想过将工厂转移到内地其它地方或者越南去,“办了这么多年的厂,回香港去什么也干不了,除非去开出租车”。但转移何尝不是一道难题。
“如果产业链上相关的配套企业没有进入,或者无法在短时期内培育起来,转移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些劳动力成本优势,很快会被增加的物流成本所抵消。”何佳祥说,“我去江西等多个地方考察过,那边有些厂规模也很大。但是,到底赚钱不赚钱,只有老板清楚。”
由东莞向北,鞋业“寒流”并未止步。
“温州制鞋业的‘冬天’已经来了,2008年春节后,已经关闭70多家企业。”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谢榕芳说,2001年繁荣鼎盛时期温州拥有5000多家鞋企,而今,其中的一半已经消失了。
“成本高,利润低,是所有鞋企面临的生存压力。”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表示,那些外销型企业腹背受压,极有可能导致一场残酷的行业洗牌。
魏桥纺织“急刹车”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集体身陷困境,上游的原料供应商自然不能幸免。
3月30日,中国最大的棉纺企业——魏桥纺织(2698.HK)公布了其2007年度业绩报告。这家总部位于山东的棉纺企业,一直被市场人士视为观察中国纺织业冷暖的一扇窗口。
魏桥纺织如此自述,“中国生产规模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商,位处生产链上端,主要从事棉纱、坯布和牛仔布的生产、销售及分销业务。”虽然其58.9%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内地,但它的主要客户——8000家中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却是中国出口的主力成员。
出口压力向上游传导,此前迅速扩张的魏桥纺织突然“急刹车”,并不出人意料。年报显示:其2007年的营业额为185.9亿元,比上一年度下降了6.2%,其毛利更是大幅减少了19.9%,仅为26.62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为33.23亿元。
虽然魏桥纺织取得了18.68亿元的净利润,比2006年上升10.9%。但摩根大通分析指出,其净利润增长,“主要受惠于大额退税以及福利拨备回拨的特殊项目收益”。
年报披露,去年魏桥纺织因采购使用国产设备抵免税增加的净利润约为3.9亿元,而将以前年度应付福利费冲回增加净利润约3.58亿元,上述两项“非经营性收益”合计高达7.48亿元,占其2007年净利润的40%以上。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此前一直引领魏桥的纺织产业,已然风光不再。
对于造成经营业绩下滑的原因,魏桥纺织在年报中表示,“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对中国纺织行业造成一定的挑战。出口面临萎缩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隐忧,使市场竞争加剧。而面对需求减弱,市场环境恶化,魏桥采取减价策略,亦使其毛利率降低。”
这也验证了2008年春节前后的一个市场传言。在纺织企业普遍感到最困难的时期,曾经有“魏桥纺织已经停产200万纱锭”的传言在纺织行业内流传。
本报记者接触到的多位纺织业界人士均对记者表示确实听说过这一消息,但又纷纷不约而同地说,“这消息难以求证,千万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据悉,该消息最先在江浙一带的纺织圈传开,“这种信息通常都来自一些纺织服装企业老板的酒桌上。”“200万纱锭其实是一个非常惊人的规模,相当于40座5万纱锭的中型纺织厂的产能。”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何佳祥曾想过将工厂转移到内地其它地方或者越南去,“办了这么多年的厂,回香港去什么也干不了,除非去开出租车”。但转移何尝不是一道难题。
“如果产业链上相关的配套企业没有进入,或者无法在短时期内培育起来,转移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些劳动力成本优势,很快会被增加的物流成本所抵消。”何佳祥说,“我去江西等多个地方考察过,那边有些厂规模也很大。但是,到底赚钱不赚钱,只有老板清楚。”
由东莞向北,鞋业“寒流”并未止步。
“温州制鞋业的‘冬天’已经来了,2008年春节后,已经关闭70多家企业。”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谢榕芳说,2001年繁荣鼎盛时期温州拥有5000多家鞋企,而今,其中的一半已经消失了。
“成本高,利润低,是所有鞋企面临的生存压力。”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表示,那些外销型企业腹背受压,极有可能导致一场残酷的行业洗牌。
魏桥纺织“急刹车”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集体身陷困境,上游的原料供应商自然不能幸免。
3月30日,中国最大的棉纺企业——魏桥纺织(2698.HK)公布了其2007年度业绩报告。这家总部位于山东的棉纺企业,一直被市场人士视为观察中国纺织业冷暖的一扇窗口。
魏桥纺织如此自述,“中国生产规模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商,位处生产链上端,主要从事棉纱、坯布和牛仔布的生产、销售及分销业务。”虽然其58.9%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内地,但它的主要客户——8000家中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却是中国出口的主力成员。
出口压力向上游传导,此前迅速扩张的魏桥纺织突然“急刹车”,并不出人意料。年报显示:其2007年的营业额为185.9亿元,比上一年度下降了6.2%,其毛利更是大幅减少了19.9%,仅为26.62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为33.23亿元。
虽然魏桥纺织取得了18.68亿元的净利润,比2006年上升10.9%。但摩根大通分析指出,其净利润增长,“主要受惠于大额退税以及福利拨备回拨的特殊项目收益”。
年报披露,去年魏桥纺织因采购使用国产设备抵免税增加的净利润约为3.9亿元,而将以前年度应付福利费冲回增加净利润约3.58亿元,上述两项“非经营性收益”合计高达7.48亿元,占其2007年净利润的40%以上。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此前一直引领魏桥的纺织产业,已然风光不再。
对于造成经营业绩下滑的原因,魏桥纺织在年报中表示,“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对中国纺织行业造成一定的挑战。出口面临萎缩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隐忧,使市场竞争加剧。而面对需求减弱,市场环境恶化,魏桥采取减价策略,亦使其毛利率降低。”
这也验证了2008年春节前后的一个市场传言。在纺织企业普遍感到最困难的时期,曾经有“魏桥纺织已经停产200万纱锭”的传言在纺织行业内流传。
本报记者接触到的多位纺织业界人士均对记者表示确实听说过这一消息,但又纷纷不约而同地说,“这消息难以求证,千万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据悉,该消息最先在江浙一带的纺织圈传开,“这种信息通常都来自一些纺织服装企业老板的酒桌上。”“200万纱锭其实是一个非常惊人的规模,相当于40座5万纱锭的中型纺织厂的产能。”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