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装的一个“改变”与三个“提高”
服装行业知名教授,著名专家学者,高级服装工程师,中国职业装博览会组委会顾问,中国政府职业装采购评审专家,1962-1976年在轻工业部任技术员,1976-1986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1986年任中国时装研究中心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曾多次在全国性、国际性及各地服装大赛、模特大赛中任评委和评判长等,担任数家国内服装企业的高级顾问。
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服装品牌战略研究和实践,企业文化策划,服装流行趋势预测,模特培训,产品设计艺术监评及特种功能服装的科普工作。曾撰写《职业装设计实务》等多本服装专业书籍,现正撰写以"亲历中国服装"为主题的纪实性书稿。
目前职业装的发展要着重从文化上谈,文化的内核是生活方式的体现。当下,要提升的两个方面是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而重点已经转变为艺术含量。
职业装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大生产开始以后出现的,而国内职业装的真正兴起是改革开放以后。最初,很多人还不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服装品类,以至于现在还常常出现很多客户把职业装与"职场服装"概念混淆的情况。
职业装不是时装。职业装是根据职业性质、企业制度要求而使用的有特定含义与功能的服装(正因为如此,它才有理由从众多类别的服装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职业装的第一功能是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对劳动者实行安全保护,许多工种的职业装有特定的技术参数和严格的检测程序,在设计生产上有一定的制约要求。
职业装基本等同于制服,这里面又有很详细的划分标准。比如特殊行业的"特种功能服装"就是职业装中比较强调特殊功能性的,带动了技术角度的进步。而从中国加入世贸以后,职业装的细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这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被引进中国有关,很多企业把职业装束放到提升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高度;另一方面,职业装的生产加工也慢慢开始转向支撑品牌企业的角色了,变成男装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2003年起,职业装也开始强调加入时尚元素了。因为市场一旦形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需求。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由观念的转变带动了这一产业的三个提高"。观念的改变,是指职业装之于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意义来讲的,以前中国近代小手工业者,也都有特殊行当的自身着装要求,那时的小手工业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场团体",除了士兵这个特殊团体之外,不需要有标识性的服装来分辨他们的身份,直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带来了铁路工人、船员等等,才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装的概念和形式带给国人。而职业装真正得到重视,是改革开放以后,行业的细分和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机构、团体纷纷建立,国内也有人开始有了职业装设计这方面的意识。而从1998年第一届职业装博览会开始,"职业装"变成了一个新的经济亮点,甚至联动了一个"亮片"---如设计师王新元建立了职业女装公司;设计师刘洋曾和北京兆龙饭店合作开酒店职业装发布秀……职业装越来越多地进入民众的视野,让人不禁感慨---原来工作还可以穿成这样!
随着观念的转变,渐渐地引起了三方面的提升,从而使这条特殊的产业链,慢慢丰满集聚起来。
第一个层次的提升是消费量的提升---量的提升意味市场的迅速扩大,市场的扩大又反过来继续影响和推动需求的增加。各行各业都开始提出了自己的职业着装要求。
第二个层次是消费质量的提升---这其中的"质量"包括"技术质量"和"艺术质量",技术质量是从功能角度说的,甚至可以说,职业装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功能面料的纺织技术进步。"艺术质量"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归根结底又是生活方式的体现,以前通过穿着者身上的职业装,我们只能看出其"做什么"的社会角色,而当下职业装,则要求还要能看出"怎么做"---即工作方式的表达,这里面要求设计中富含一种体现穿着者礼仪、态度、行为方式的元素。
第三个层次是品牌建设带来的附加值的提升。在大产业环境提出重视品牌贡献率的今天,一部分职业装企业也开始要求走"品牌之路",甚至像时装那样开起了职业装专卖的加盟连锁店。这种品牌的力量难说不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君不见在2007年10月9日的巴黎秀场,LOUISVUITTON最新款包由身着性感透明塑料外套的护士小姐们的夹带下窈窕登场。这便是制服文化衍生出的对流行的反作用力。
谁敢说以后职业装的流行没有可能去影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