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合作战略升级 开启互利共赢时代
东北网4月15日讯 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参与各方必须打破国家和地区的观念,共同谋划,共同发展,互利协作,实现共赢。
近几年,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俄罗斯方面则提出远东大开发构想。黑龙江省作为东北亚区域的中心,适时提出“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黑龙江的沿边开放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1、走“跨国连锁加工”之路,崔龙吉,赴俄建厂第一人。崔龙吉鞋厂里30%的员工是俄罗斯人,年销售收入2亿元人民币,每年向当地上缴税金7600万元人民币。现在,俄罗斯远东已经出现若干“跨国连锁加工”的中国园区
2004年4月19日,俄联邦海关委员会颁布命令,对从中国进口的21类日用消费品(包括鞋类),加强海关申报价格监管。自2004年4月20日起,俄罗斯海关对所有从中国进口(包括鞋类)的上述商品,不分类别估价均提高30%,并额外征收每公斤3.5美元的从量税。
俄罗斯的政策意图显而易见,就是希望中国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建厂。东宁县吉信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龙吉是最先做出回应的人。
2002年9月,崔龙吉与温州达芙妮、盛宏鞋业合作,投资279万美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建设一座拥有14条生产线的吉信旅游鞋厂,并在当地注册“诺基”商标,每天产鞋3万双,产品畅销莫斯科、叶卡和滨海边疆区等广大市场,年销售收入2.4亿元人民币。
2003年,崔龙吉在东宁县建设一座为境外鞋厂配套的鞋业散件生产厂,实现境内外“跨国连锁加工”,即利用国内资源,境内生产半成品,境外加工组装销售。
这便是被省领导和业界普遍赞赏的“吉信模式”。
“吉信模式”的得意之作和升级版,要数“俄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
俄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近日刚刚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中国目前在俄唯一一家国家级经济贸易合作区。
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位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市麦莱奥区(原苏联时期的西部工业区),由崔龙吉与浙江一家企业合资建设。合作区面向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及欧洲市场,主要生产纺织、鞋类、电子、家电、家居、建材、食品、汽配等产品。
2006年下半年合作区开始建设,目前已入驻国内企业7户,其中有5家鞋厂和2个木材家具厂。
崔龙吉这样评价他的“吉信模式”:目前吉信旅游鞋厂30%的员工是俄罗斯人,鞋厂的建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俄罗斯当地的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当地增加了税收。如果按年销售收入2亿元人民币计算,那么每年要向当地上缴税金7600万元。
崔龙吉认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是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有效解决当前中俄贸易“灰色清关”、“禁商令”所造成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是中俄两国间产业优势互补、企业间协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平台,更是探索中国产品产地多样化、规避一些国家市场贸易壁垒的可靠载体。
实践证明,在大力提倡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今天,“吉信模式”无疑具有导向作用。据介绍,目前许多南方鞋业与东宁县企业合作在俄建设鞋厂,采用的都是这种跨国加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