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因素众多 威海服装加工企业举步维艰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生产成本提高20%以上;出口退税调整,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又使许多企业触及生存底线,甚至走上亏损边缘……
众多不利因素,将我市服装加工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部分企业举步维艰
4月7日,是威海某服装公司为外商加工的一批订单的最后交货时间。
6日晚上,怀有九个月身孕的公司经理刘女士,在车间与工人一道加班到凌晨,直到产品全部加工完毕,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7日上午,当工人开始上班时,刘女士又准时出现在公司中。
“下个月,妻子就要生小孩了。如果企业效益不错,谁舍得让她遭这个罪?”7日上午,看着刘女士不停地用手机联系业务,丈夫赵先生心痛地说,他懂业务就好了,可以为妻子减轻点工作压力。
2006年10月,赵先生出资40多万元,为妻子刘女士开了这个服装公司。
“开业不到两年,我们赔了30多万元。春节过后,又赔了七八万元。”赵先生说,“从开业时就遇到市场不景气。”
“由于公司没有自营进出口权,只能从外贸公司接订单。”赵先生说,客户放单时价格不仅低,而且是一口价。如果同意,订单就放给你,不同意,客户马上走人找其他合作伙伴。
4月初,这家公司接了一个日本订单,客户给出的加工费每件为6元,共计1.2万件,要求在1个月交货,在明知不赚钱的情况下,赵先生还是接下这个订单。
“现在是僧多粥少,你不接,别人就接。”赵先生说,他接下这个订单至少要赔3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70名工人按照人均1500元工资计算,每月要支付工资10.5万元。在确保不出质量问题的前提下,这个订单获利7.2万元,要赔上3.2万元,还不包括工人的吃住等费用。
“目前企业的状况是活不下去,死又死不起。”赵先生说,公司已经倒贴了30多万元,假如退出市场,近40万元的设备,连10万元都卖不出来。之所以苦苦支撑,还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市场有一天能好起来。
“还有一个原因是为稳定职工队伍,一旦市场好转,不至于招不到工人。”不过,赵先生的心理承受期也只能到年底。他说,届时如果市场仍不见好转,只能退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