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纺协江苏调研:政企通力应对困局
相信品牌的力量
在南通市的通州和海门,地方政府纷纷大力推进品牌的建设,在政策上加以大力扶持。例如,通州市将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全部让给家纺类知名产品做广告。当地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也非常强烈,对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在当地已经形成良好的氛围。2007年,海门家纺企业的版权登记量为1500多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超过了250件。不少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引进先进设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出所需人工,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例如吴江盛泽的恒力集团,采取加机器不加人,减人不减薪的方式,其同样产出所需劳动力已经从2006年的8000人下降到现在的7000人以下。
“轻公司”初现端倪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江苏已经有部分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将研发、设计和营销留在本地,将加工分包或者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国内的分工体系极有可能实现复制目前发达国家——中国沿海的模式。张家港的新东旭公司已在探索新的B-C营销模式,将生产基地逐步撤出张家港。通州的棉丽公司在东台市设立了两个加工点,原厂仅保留30%的加工能力。
借力资本市场融资
在金坛、常熟、吴江、张家港、通州和海门六地调研时发现,产业集群地的政府和企业对于上市有着极大的热情,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会计、法律层面的准备。在银行贷款日趋紧张之际,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方式,上市资金对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产品研发、网络布点和品牌营销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实力型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在未来的创业板上。
来自产业集群的希望
“风暴”袭来,企业和地方产业集群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了殷切期望:一是希望协会进一步加强与产业集群地政府的合作。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对纺织业的支持,促进产业集群地的良性发展。本次调研中,多个地方政府表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例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等;二是充分发挥协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产业集群地的信息输入。一方面为集群地的政府、企业提供各层次的纺织产业运行情况、进出口数据以及纺织科技项目等的信息,另一方面及时了解产业集群地的产业发展状况,以信息化带动产业集群地的产业升级,增强集聚效应,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把握市场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