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人集团:用绿色环保技术推进化纤行业发展
佐藤和广:全世界DMT产量为4000万吨,循环再利用生产的DMT有300万吨,大部分是在中国,使用的是物理技术,利用化学技术生产DMT也就是6万吨左右。从全球角度来看,棉的产量是3000万吨,DMT是4000万吨。如果每年DMT都是4000万吨,那么石油的消耗量非常大,成本也很高。
《纺织服装周刊》:用循环再利用技术生产的DMT和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DMT的成本有多大区别?
佐藤和广:现在日本回收的成本比较高,回收1公斤的成本为20~30日元,与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DMT的成本相当。但在销售过程中日本、美国有一些鼓励政策,比如日本可以高卖出50日元,美国可以高卖出35美分。现在比较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些企业很注重企业形象,所以宁可多花一些钱,买用循环再利用技术生产的DMT。
《纺织服装周刊》:帝人集团从纤维到纤维的回收率有多少?钛催化剂的成本是多少?
佐藤和广:帝人集团从纤维到纤维的回收率为95%,剔除棉等一些其他成分,纯聚酯大概在80%。而不能用的这15%会交给帝人集团旁边的水泥工厂再利用。一般的催化剂1公斤的成本为0.46日元,针对聚酯瓶的催化剂基本上是一样的,而针对纤维的会稍微贵一些。
《纺织服装周刊》:从全球来看,使用这种循环再生技术的公司有多少家?产量有多少?
佐藤和广:从纤维到纤维或者从瓶到瓶这种利用化学方法循环再生技术的公司只有帝人和旭化成两家公司。帝人集团在松山事业所从纤维到纤维的生产是1万吨,德山事业所从瓶到瓶的生产是5万吨。旭化成本身是3000吨的生产能力。有了这个技术后,帝人集团也很想来中国推广,很多中国的工厂也很感兴趣,但在具体运作中产生很多问题,还没有进一步的合作。
《纺织服装周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佐藤和广:主要问题是加工厂产生太多的废料,他们很想把这些废料利用起来,但是帝人集团的技术是需要加工厂上游企业配合完成的,工业链没有建立。而帝人集团和旭化成自身都有一条很完整的体系,可以在自己集团内部完成配合。
《纺织服装周刊》:帝人集团是如何和国内建立合作的?
佐藤和广:帝人与中国结缘始于向中国出口涤纶短纤。在此之后的70年代初期又向中国的石化企业转让了聚酯技术及成套设备。可以说帝人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后来成为聚酯大国的基础。
帝人集团向中国投资始于1994年,在江苏省南通市成立用聚酯长丝进行织布、染色的企业––南通帝人有限公司。帝人作为第一个在南通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外国公司至今还受到南通各界的广泛赞誉。
帝人树脂业务集团的核心企业帝人化成株式会社为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聚碳酸酯树脂的需要,于2003年在浙江省嘉兴市投资成立了聚碳酸酯树脂的生产销售企业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该公司聚碳酸酯工厂与日本的松山工厂,新加坡工厂并列成为帝人化成的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纺织服装周刊》:帝人集团的技术和国内的从瓶到纤维技术有什么不同?如果使用帝人集团的此项技术,对于设备有什么要求?
佐藤和广:中国通常是从瓶到短纤再到成品。帝人集团既有利用物理方法的从瓶到短纤,也有利用化学方法的从瓶到长纤技术。现在北京有一家企业从瓶到瓶的利用率仅为20%,另外的80%还是要从石油转化过来,所以还会涉及到再生瓶商标的问题。帝人集团的技术是100%回收,由于帝人集团原来就是做DMT的,所以只需将选优的设备加以改进就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的生产。
《纺织服装周刊》:在技术转让中的劣势是什么?
佐藤和广:当将此技术推广到中国时,设备的投资会很大,这是推广的难度所在,当然帝人集团会为中国的企业给予技术支持。钛催化剂是很好的催化剂,活性强,在使用中掌握它需要技术。相信帝人集团和国内企业的合作会很快到来!
《纺织服装周刊》:您如何看待帝人集团在中国的发展?
佐藤和广: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帝人集团在中国业务的不断扩大,帝人集团的控股公司帝人株式会社为了加强对所属子公司的业务支援与管理,继1998年成立北京事务所之后又于2006年在上海成立集团地区总部––帝人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今后将致力于推动帝人集团在中国业务的发展。
现在中国业务对整个帝人集团而言日益重要,除新业务开发集团以外的七个业务集团中已经有六个集团在中国开展业务。帝人集团今后将更加积极的致力于在中国的发展,谋求与中国社会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