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纺企多方问策 "一头雾水"仍然踌躇难行
为了找出应对之道,汪宝安特意去参加了一个关于“外贸接单新策略”的培训班,对于上培训班的感受,他总结是“理论上头头是道,实际上像刻舟求剑”。如“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大家都知道,海外市场开发不是说做就能做的,而投资与战略营销管理显得假大空,没有针对性。
江南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纺织产品研究中心专家陈正明向本报记者表示,据估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销售利润即下降2%-6%。
人民币升值,被普遍认为是外向型企业出口受影响的一个关键因素,但企业对此鲜有应对措施。
“‘弃单’是我们做出口的大忌,报价时是要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但这很难。”江苏无锡东方国际轻纺城纺织商会严琴副会长介绍,虽然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企业利润的下降,但更要注重进出口业务中的商业信用。“失去一个重要客户,可能多年也无法挽回。”
转嫁汇率负担,则有着现实之难。“欧元在升值通道上吧,但国外很少有客户把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币种,这对中资企业有利,难道国外客户就愿意承担汇率风险吗?”汪宝安说:“像改变结算日期等方式,需要拉锯式谈判,还要有技术性,很少有企业耗得起。”
但随后在汪宝安的外贸公司看到,一个印着不同币种的报价单的小册子正在分发,有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报价。“对欧洲的客户,当然尽量用欧元结算了。”他说。
在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采访时,一些外向型企业主担心,在全球需求疲软环境下,中国出口会长期增长放缓。对于劳动力价格上涨、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他们表示,这虽然会使企业利润下降,但这也是劳动力及资源价格的合理回归,势头无法阻挡。
在货币从紧的环境下,企业主呼吁放缓信贷控制。“信贷口一扎紧,好多出口企业是雪上加霜。”汪宝安说:“现在寄希望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了,这是影响利润最直接的真金白银。”
踌躇前行
在山东、浙江、江苏、广东采访时了解到,外向型企业在对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银根紧缩等“外部性因素”表示“没有多少应对办法”的同时,开始“内部挖潜”。
挖潜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承担的生产成本方面。浙江省绍兴市经贸委副主任商城飞对此做了调研,她告诉本报记者,大部分企业采取了减少出口、扩大内销、向上游企业压价、开发新产品、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减少雇员数量等行为。汪宝安则提到,一些外向型企业采用了替代原材料来降低生产成本,“不排除少数企业降低产品品质”。
迁址,则成了另外一些企业的现实选择。商城飞表示,在绍兴的园区成本太高,导致一些外向型企业迁往重庆万州等地。在广东、江苏等地也有不少企业外迁的案例。
日前从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获悉,去年浙江全省开发区?园区新引进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1057个,比上年减少262家。同时,外资企业撤销现象增多,并以制造业为主。去年撤销或注销的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数字为266家,比上年增加了99家。
“在当地是否招得到熟练工人、物流成本会不会加大、优惠政策能持续多久、配套条件是不是会落实、产业链有没有形成等等,都要考虑。”对于儿子提出的迁址内蒙古的建议,汪运财表示反对,认为去那时机还不成熟,现在迁去的企业会水土不服。
企业外迁是否会导致沿海地区外移产业“空心化”?对此,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官员表示,当地会在提升传统产业层次的同时,形成新型的、高层次的新产业,进行“腾笼换鸟”,使传统产业进行合理、有效的梯度转移。
对于外向型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和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上述官员表示,今后专项信用贷款、贷款风险补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工作都将进一步深化。
“我们现在只能边走边看。”汪宝安期望他们父子“焦头烂额、一头雾水”的口头禅尽快成为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