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纺企多方问策 "一头雾水"仍然踌躇难行
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条条像背书一样脱口而出,年近六旬的汪运财越说越激动,他拍着自己的脑门说:“焦头烂额,我现在是焦头烂额啊!”焦头烂额——成了他如今的口头禅。
汪运财自称在外贸行业打拼了40余年,在江苏、浙江拥有几处规模不小的厂房。但和从事外贸出口的同行交流时,他感叹现在做外贸“摸不到门路了”。
“一头雾水”
开着很大的音响,听着悲怆的歌曲,4月18日晚,汪运财的儿子汪宝安开车载着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浙江绍兴县一个三岔路口停下,“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我现在是一头雾水。”
汪宝安今年20岁,父亲老来得子,很是器重他,如今把家业传承给他,希望他能打出一片天地。“我的兴趣不在传统行业上面,但这是父辈一生的心血,我现在想帮助他渡过难关。”汪宝安说自己的境遇就像到了一个岔路口,不知作何选择。
如果说父辈的口头禅“焦头烂额”寓意着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现状的话,汪宝安如今的口头禅“一头雾水”,则代表着外向型企业在一系列问题交织下的苦苦求索。
虽然调低了出口预期,但不利因素的影响正在蔓延: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完全依靠加工贸易的企业,当内部遭遇密集调控,外部汇率风险加大时,这些企业的劣势便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成本上升等因素的挤压下显现出来。倒闭还是转产?一股悲观的气氛正笼罩于中国的出口产业。
“我们在产业链低端,在外贸中没有‘话语权’。”对于自家企业在整个外贸行业的地位,汪宝安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更想知道,今年人民币升值的底线、企业如何应对“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汇率政策、出口退税率是否还要下调?“你应该问问,干外贸的,有多少眼泪在飞。谁能告诉我出路在哪里?”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