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0美元/桶的国际石油
2000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6000万吨,2003年达到了8000万吨,2005年超过了1.2亿吨,2007年更飙升至1.5亿吨。中国原油需求的迅速增加,打破了原有的原油市场供应格局,国际市场难以揣测中国未来需求的增速,恐慌情绪在市场蔓延。随之国际油价开始飙升,2003年以前NYMEX在30美元/桶以下波动,2005年已飙升到最高70美元/桶,而今更达到了126.40美元/桶。
事实上,自本轮油价牛市开始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供需平衡从未被打破,即便是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那段时间,也正是因为如此,日前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中东时要求OPEC成员国增产以平抑油价时,却遭到了OPEC秘书长巴德利的拒绝。
普氏首席经济师拉里·春博士即指出:2012年前的油价超级飙升并非市场基本面所致,其驱动力量是炼油商为保障困难时期可获得原油供应的风险管理努力,而投资者寻求高回报率而非现货交付的石油加强了影响。经合组织的战略石油储备应足以避免短期内出现的任何供应短缺。
随着油价的飙升,中国制造企业已无力通过自身消化成本上涨,涤纶、腈纶等原料的价格也开始上涨。有宁波服装业内人士透露,原料成本一般占服装总成本的80%左右,2007年由于化纤原料价格爬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极大压缩,再加上出口退税率降低等税收因素影响,服装出厂价格很难再有降低空间了。涨价已成必然,欧美等国利用中国输出的通缩平抑本国物价的期望已无法继续下去。
在中印等国石油进口猛增的同时,弱势美元成为油价飙升的重要帮凶,甚至到2007年竟然出现了美元与油价的负相关效应,即美元一贬值,油价就上涨的现象。
“自网络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始终未能找到新的增长点,然而反恐战争却导致美国财政赤字与日俱增,因此自2002年开始国际游资就开始逐步从美国撤离,美元也就此走软。”刘涛说:“但由于目前国际油价是以美元计价,因此美元的走软助推了油价的进一步抬升,其实以欧元计价的国际油价目前仅80欧元/桶,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国家对油价反应不如美国强烈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中,美元的走弱也是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政府关于美元汇价与黄金挂钩的承诺也就宣布失效,美元自此暴跌。然而中东产油国的收入主要来自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出口,美元的贬值导致这些国家财政收入大幅缩水。
为了填补财政缺口,伊朗、沙特等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增加产量,要么提高油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增加产量会引来产油国间彼此的竞争,而缩小产量,提高价格则会保护全体产油国的利益。1973年在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多轮谈判后,国际油价提升了70%,达到了5美元/桶,并在1978年的德黑兰事件后暴涨至近60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