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后 珠三角制塑厂转型
当然,不光是小厂家,一些大型厂家同样受到影响,6月2日,本报记者致电广州白云区新市一家大型主要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的工厂李厂长,李厂长在接到记者电话后很不耐烦地挂掉电话,“想到这事就烦,不想谈。”
而相对规模较大的广州丰达胶袋印刷有限公司赖荣告诉记者,这些“限塑令”对他们同样有些影响,但并不大。“我们的袋子进入超市的比例只有15%至20%左右。现在对超薄的有限制,我们就生产加厚点的或者生产无纺布的,转型对我们来说难度不大,只是引进一些设备。”
而规模同样不小的广州宏图塑料袋有限公司也表示,“我们主要生产的是服装等大袋,以出口为主,很少做超薄的产品。”该厂何先生告诉记者。
国内最大塑料袋企业华强塑胶再生记
“我们不叫华强了,现在的名字是惠强。”6月2日,记者拨通河南省遂平县华强塑胶有限公司的电话后,一位工作人员如是应答。
4个月前,作为中国塑料购物袋行业龙头企业的华强塑胶突然宣布停业转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一种公开的说法是其所生产购物袋90%均在国家禁令范围之内。
如今,位于遂平的华强塑胶正欲借“惠强”之名重生。“我们正在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塑料袋。”上述工作人员说。
突然停产
事实上,在华强塑胶旗下,除了遂平华强,还有一家位于漯河的企业,即漯河华强。两家企业都是由广州市南强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南强)在河南投资的企业,主要生产塑料包装袋,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部分省市达到70%。
公开的信息显示,上述两家企业共有员工约2万人,年产量25万吨,年产值22亿元,其规模已连续11年居本行业全国之首。
今年2月1日,遂平华强与漯河华强同时宣布停产清算。
“老板不想干这行了。”华强的几位工作人员都向记者说。而让华强的老板陈殿成心生退意的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当时,针对停业原因,华强方面的说法就是“国家政策调整,企业决定解散”。此处的“国家政策”即指将于今年6月1日实行的“限塑令”。
1月8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且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按照“限塑令”,华强产品有70%以上(有数据显示为90%)属于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超薄塑料袋。同时,按照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预计,中国实施以上政策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华强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相关人士指出,在华强,10年及以上工龄的员工不在少数,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2000多名员工将成为华强的永久员工,仅此一项,华强每年将要多支出上千万元的费用。
此外,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年届70的陈殿成的身体状况,均成为其最终选择撒手的原因。
遂平县中小企业服务局局长徐俊彦曾透露,虽然华强公司效益一直不错,但是2007年也出现了几百万元的亏损情况,可能和原材料涨价有关。
转型重生
4月18日,一家名为惠强塑业的公司开业。当时,公司举办了盛大的庆典仪式,遂平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悉数到场。
惠强塑业的前身正是遂平华强。据了解,自1995年该厂以来,遂平华强已成为遂平县当地财政支柱企业,并解决了大量就业。当地政府不愿该公司就此关门,于是多次前往广东华强塑胶总部协调,希望能够留下工厂。
按照遂平政府的规划,支持由原遂平华强公司总经理王红兵牵头,组织原华强公司人员及其他投资者以入股形式成立新公司,筹资购买遂平华强资产,争取成功恢复生产。
经过多次谈判沟通后,由王红兵为首的部分华强塑胶公司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原公司客户接手遂平华强。其中,大部分股份由原公司客户持有。
然而,在新公司成立之后,面对愈来愈近的“限塑令”,企业的发展仍面临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