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回收流动性 志在防通胀
南京证券宏观研究员张文刚分析认为,基于统计“翘尾”因素的存在,全年CPI“前高后低”的走势是能实现的,但受困于全球通胀的外在压力和国内要素价格重置的内在要求,绝对价格水平不会下降。
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PPI(工业品价格出厂指数)同比上涨了8.1%,继续创出了三年来新高,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11.8%,是推高PPI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PPI的持续走高与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直接相关,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已经传导到了国内工业生产环节。”张文刚说。
现实的例证是,受中东局势、美元走软等因素影响,一度回落的国际油价,6日再次出现暴涨,纽约、伦敦两地市场油价每桶上涨超过10美元。到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10.75美元,收于每桶138.54美元。在盘后电子交易中,纽约油价一度达到创纪录的139.12美元。伦敦市场7月份交货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10.15美元,收于137.69美元。
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必然给国内业已严峻的油价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进而直接推高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张文刚分析指出,这种输入型通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对国内物价施压。
对此,作为宏观调控职能部门之一的央行,也有着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央行金融研究所日前发布的分析报告就清醒地指出,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当前货币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这份出自央行的分析报告明确宣示。
再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疑是央行营造“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举措。
在确保灾后重建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对冲负面影响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前,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特事特办”的金融政策,正使得四川快速形成一个“资金盆地”。既要确保震区灾后重建需要,又要对冲掉震区资金宽松状况对“从紧全局”的负面影响,是央行制订货币政策时必须考量的议题。
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会改变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但是,也必须看到,震灾会在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二是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
事实上,从对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标准的暂缓执行,到此次“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已可见央行支持灾区重建的良苦用心。但资金如水,“四川盆地”的资金宽松状况,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资金流外溢”。这种通过灾后救援和重建所需要的物资采购等多种渠道形成“资金流外溢”,有可能对物价上涨形成强劲推力,从而对通胀形势带来短期压力。
因此,央行必须用灵活的货币政策手段来熨平这种“资金流的外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胀的短期压力。换言之,央行一手在震区“释放货币”,又必须使用另一手在外围地区把这种释放的货币收回去,从而通过“宽紧搭配”的政策策略实现货币投放的整体平衡。“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此次一次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就显得顺理成章。”光大证券分析师黄学军说。
从全局来看,央行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分两次执行,一方面能缓解商业银行的缴存压力,同时更加彰显防止通货膨胀的决心。按照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22万亿元来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可望回收金融机构4200亿元以上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