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应小幅渐进升值
由于种种原因,人民币升值通过上述两条途径对物价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首先,汇率并不是影响价格的唯一变量,行业组织、市场结构、差异产品等因素均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变量。就当前来说,国际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其价格上涨速度远超过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如铁矿石在2008年初上涨了65%,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仅为4%左右,连一个零头都没有,其抑制作用可想而知。
其次,即使人民币汇率变化能够有效影响进口品价格,由于传递不完全性的存在,最终消费品价格也难以发生明显变化。国内有研究表明,消费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弹性远小于进口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国外相关研究也发现,预计和实际的CPI敏感性同汇率波动相关性非常低,通常低于汇率波动的10%。
第三,事实上第二条途径本身意义不是很大,因为近年来大部分外汇占款已经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冲销掉,难以构成当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根源。因此,通过人民币升值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至多是缓解了外汇冲销的压力,对抑制通胀意义并不大。而且,由于汇率也不是影响出口的唯一因素,升值能否降低贸易顺差也难有定论。
我们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对抑制国内通胀的效果甚微。具体来说,人民币升值10%,进口价格指数大约下降不到0.3%,而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仅为0.05%,这表明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很不明显。与部分前期研究结论相一致,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对消费价格指数的抑制作用,这说明汇率升值在通过进口价格指数向消费价格指数传递的过程中,其传递性是递减的,正是这种衰减性影响了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
实证研究同时表明,如果希望通过升值来有效影响国内物价水平,那么短期内人民币需要有相当大的升值幅度。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经历,而外国的经济环境与我国的经济环境又存在较大差异,但依据实证研究可以推测,短期内(半年至一年内)人民币大幅升值(升值30%-50%)对消费价格的抑制作用可能会比较明显。不过,这毫无疑问是以出口、产出大幅下降甚至是经济衰退为代价的,而且就业形势也必将严重恶化,其后果不堪设想。
高度警惕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对出口打击较大。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已经面临四重压力:一是人民币升值,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过15%;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2007年城镇职工在岗工资增长18%左右;三是出口退税率下降,平均下降幅度达3个百分点左右;四是贷款利率不断提高,2007年末1-3年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上升到7.93%,在市场上,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成本已达到10%左右甚至更高。以上因素分别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挤压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上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欧洲反倾销加强、三资企业税率上升以及境内出口行业监管趋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出口行业经营环境空前恶化。不少出口企业反映,出口退税的影响正在逐渐被消化,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却在持续加强。
调查显示,出口企业海外订单明显减少,4月份出口订单下降了5.7个百分点。出口状况恶化在沿海地区则更为明显。一季度广东省贸易总量的增长仅为全国的一半,其中出口则明显回落。据报道,85.9%的输美纺织品企业业绩归零。对美出口同比增速也显著下降,由2007年1季度的20.5%下降到4季度的10.7%,2008年1季度进一步下降到5.4%。
虽然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货币存在贬值,实际有效汇率依然升值不多,但对美国出口占我国出口比重近20%,同时对香港出口的部分产品还会辗转到美国市场。另据调查发现,目前超过75%以上的出口企业仍以美元计价结算。此外,占我国出口约45%的国家的货币是钉住美元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即是对这些货币升值。尽管人民币升值对占我国出口50%左右的加工贸易影响不大,但对于占总出口45%以上的一般贸易来说影响相对较大。若在目前已经升值15%的情况下,短期内还要继续大幅度升值,会对这些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经营压力。
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加大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受次贷危机的拖累,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的出口需求已经开始下降,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尽管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以投资和消费为主,但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20%以上;而且出口萎缩必将会影响到投资和消费,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由于人口年龄结构较轻,需要维持较高的储蓄率,这就会相应地限制消费的扩张。因此,出口增速不能大幅度降低,否则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据测算,第一季度GDP增长下降的1.1个百分点中,其中约一半是出口下降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