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减少出口加大内需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避风险各有招数
有专家预期,今年人民币仍将继续升值。这对利润已微薄的出口型鞋企而言,或许是最大的利空。
据记者了解,通常鞋企承接订单到最后拿到全部回款周期为3个月,部分大型客户周期则可能超过6个月,尽管合同签订时双方都会有对汇率的预期,但鞋企通常能与客户谈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都比不上结款时的实际升值幅度。
福维尔公司林燕告诉记者,大客户订单前两批结款还好,但因周期长,人民币升值很可能导致最后一批结款亏本。而与他们合作的70%客户是类似沃尔玛这样的大型客户。
提价成为众多鞋企共同的选择。据了解,今年前两个月,广东出口鞋均价为3.2美元/双,上涨37%。但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表示,出口价格上涨的幅度不及成本上涨的幅度,而且主要是有实力的大企业才能将价格上调。
转以欧元结算或设定价格有效期限,成为部分鞋企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之一。
成都艾民儿罗艳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客户60%来自东欧和中欧,70%货款仍以美元结算。为规避汇率风险,公司计划60%以欧元结算。但据记者了解,目前拥有5万多人规模的青岛双星出口产品也仅有10%至20%以欧元结算。
众利鞋业陈伟海表示,客户一般不同意改为欧元结算,欧盟的客户也是把欧元兑换成美元结算,这样可以赚到汇差。而记者所调查鞋企中80%以上厂商出口均100%以美元结算。转以欧元结算,对于大部分鞋企来说,依然存在巨大的阻力。
为规避汇率风险,一些公司与客户约定,报价在一个范围之内有效,超出时间,就会根据汇率调整,再重新议价。但这一结果导致部分鞋企更愿意接贸易公司的订单,因为贸易公司以人民币结算。
部分鞋企则选择了压缩中间成本。一鞋业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很多东莞港资鞋企已迁到成都或江西,贸易公司则转单到越南。但广东对外贸易开发公司鞋部梁少生则认为,内地信息闭塞,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其他成本可能增加,比如物流费用等,而到越南办厂,也依然面临配套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世界鞋业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转移到日本和韩国,80年代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90年代转移到广东东莞和浙江温州。如今,鞋业中心则有迁至内地省份或外迁的迹象。一台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他们今日在东莞一带遇到的困境与十年前离开台湾时的情形一样。
在他看来,无论提价,或是转以欧元结算,还是设定价格有效期,或者试图外迁压缩成本,在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导向政策逆转的今天以及不远的将来,都非治本之策。
“产业升级”或是鞋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最终选择。不过,东莞市民营经济发展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刘国康提醒,产业升级不是把家具、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迁出去,从企业层面来说还是要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说一服饰有限公司去年在东莞成立,注重设计和销售,虽然公司才200多人,去年一个亿的产值,纳税800多万。鞋业等传统行业也应走适合的路。“传统产业应转做品牌,外销和内销结合。我看了这么多企业,如果不这么转型,只能搬了。”
广东省经贸委主任陈冰指出:“在国际市场上,虽然许多著名品牌都是广东造,但极少用我们自己的品牌。广东鞋类和皮具箱包类产量虽分别占全国的1/2和2/3,占世界的1/3左右,但知名企业品牌却屈指可数。”
所幸,在外贸形势逆转的今日,不少大型鞋企纷纷转内销,东莞鞋业的三大巨头裕元、兴昂、华坚,目前都在雄心勃勃地创立自己的品牌抢攻内地市场。而青岛双星进出口有限公司经理周艳在广交会期间则告诉记者,除了提价以及转以欧元结算,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重新定价,是其应对汇率风险的另一措施。与此同时,青岛双星的内销网络以及品牌效应,也使得它在一系列不利因素同时呈现时,更能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