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减少出口加大内需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广州海关统计,今年1至2月,珠三角地区参与出口鞋的企业有1512家,同比减少1855家。而来自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则显示,去年以来,广东东莞、惠州等地有1000多家鞋厂及相关配套企业,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外迁其他地区。
人民币升值被列为导致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鞋企直言,如果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升至6.2-6.5,便考虑转行或外迁——这或者便是众多鞋企的生存底线。
也许,正如一业内人士所言,至少对于那接近两千家放弃出口生意的企业来说,如今的鞋业市场已步入冬季,而春天,却不知道何时再来。
出口鞋企大幅减少
对于李正(化名)而言,今年尤为艰难。
“去年一年还能挣个3万到5万,可今年到现在基本上就没挣到钱。”李正坐在东莞厚街镇濠畔鞋材广场的休息区,无奈地告诉记者。
按他的说法,造成他今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人民币升值。
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仅一季度,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就超过4%。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破7”,截至6月12日已升破6.91,以6.9015再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势如破竹的升值态势及其升值预期的延续,使得包括制鞋等在内的传统出口型企业尤难重负。
“我有个朋友,接了一个单,报价时美元兑人民币7.5,但到结款时已跌至7.2,少赚2万多。一个单就这么多,一年得有多大?这还算少的。”李正告诉记者,为弥补汇率损失以及成本增加的影响,鞋厂不得不提价,但提价又导致出口订单减少,加上国外需求减少,鞋厂的日子很难过。
来自广东黄埔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东莞第一季度鞋制品出口1.6亿双,同比下降8.5%。出口的下滑,直接冲击着以出口型鞋企为主要客户的李正和他所在的皮革厂。
李正供职的工厂位于东莞万江一个偏僻的处所,主要生产高档鞋材皮革。工厂规模不算大,三条生产线,四五十个工人。但在往年,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皮革厂,一年也能创造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产值。而今年,李正告诉记者,一开年就没什么事情做,以前每个月公司能卖出30万尺皮革,现在一个月才十几万尺,一季度公司销售额减少50%。相对应,以前公司生产的皮革利润有10%至15%,而现在利润有时不到5%。
一位在濠畔广场开设档口已有三年的某福建鞋材档口负责人更以“闲得发慌”向记者描述着档口生意的清淡,而店员多于顾客也是记者逗留濠畔半日的最深印象。
“这里的经营情况还不算最差的。”李正告诉记者,“旁边不远的另两家鞋材城生意更差,一些档口一天可能都没有一个客户。很多都要关门了。”记者随后的走访证实了李正的说法。偌大的鞋材城,因为顾客寥寥,倍显清冷与空阔,相邻档口店员甚至围坐在一起打起了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