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中“鞋政治”
政府之外,则是来自行业协会的支援。行业协会的会长由选举产生,任期为2年,可经选举连任一届。会长同时兼任当届micam鞋展的总经理。选举的过程郑重而严格,候选人甚至需要去各个制鞋大区进行拉票游说,讲在哪个市场投放多少资金,任内支持制鞋企业的计划是如何展开等等。
对意大利和中国鞋业市场均有深入了解的罗运钦,从2006年开始,带意大利制鞋协会的团队来中国参加中国国际鞋业博览会并把GB这个品牌引进到中国市场,他的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间店,里面还同时销售着另两个品牌的意大利皮鞋。这种开综合店的模式是意大利中小品牌鞋试水中国市场的一贯做法。
GB目前在中国销售的皮鞋价位在2500-4000元,以年轻人适宜的时尚款式为主。罗运钦介绍说,中国目前的商业模式是,产品进驻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一般要被抽掉30%的营业额。一双进口价约1000人民币的皮鞋,在欧盟国家的卖价大概在2200元人民币左右,而在中国必须要卖到大约3000元人民币才有可能赚钱。
GB目前已经和中国奥康集团达成了代理协议,利用奥康集团已有的分销渠道,将首先在香港和上海开幕两家GB纯意大利进口的一线品牌专营店和15家在中国生产的二线品牌专营店,目标是到2010年一线品牌开15家分店二线品牌将在全国开100家分店。
在中欧关于鞋的贸易争端还远未尘埃落定之际,迎来反倾销过渡间隙的意大利中小企业在复苏之际,已经学会搭上了中国企业的快车。GB和奥康的联手同样是耐人寻味的贸易经济学。
奥康鞋业品牌规划中心总监罗会榕告诉记者,在欧盟反倾销壁垒设立以后,关税上调,意大利中小制鞋厂商已经改变了原来“中国生产,国外卖”的经营模式,直接对中国进行品牌输出,即在意大利设计,在中国产中国销。
现在的意大利皮鞋已经有很大部分不是意大利生产的了,目前只是有一些款式会在意大利当地生产。比如有某一种皮革产在巴西,要运至罗马尼亚生产的话运费和关税都很昂贵,这样就直接在巴西当地生产了。
意大利鞋业品牌在中国目前主要采取3种方式拓展市场,一是直接交给中国有实力的经销商,如奥康代理的意大利的GEOX,直接开设办事处自己边开店边寻找代理商,比如GB在中国的就是这样做的。
新的博弈逻辑
超过一半的意大利进口鞋来自中国。这是问题的结果还是起点?
来自意大利鞋业制造商协会提供给本报的一项统计说,2007年1-10月的调查统计,中国向意大利出口的鞋类制品总量仍然增长了17.5%,共计出口196,200,000双,占同期意大利进口鞋总量3.484亿双的56%。
但是令人扼腕的是,中国鞋的同比进口价格跌幅11.57%,平均价格为3.1欧元,是意大利进口鞋中平均价格最低的。
根据意方公布的数据,2007年前10个月中国出口意大利皮鞋数量减少了3.8%,合成革和布鞋进口增幅达21.61%和25.33%,他们由此可以判断,中国为规避反倾销制裁,向欧洲出口的皮鞋数量下降,合成革和布鞋数量增加。
于是新的贸易大棒继续挥舞。欧盟继续针对中国皮鞋出口潜规则进行调查。根据欧洲统计局的统计,2007年中国和越南向欧洲出口的皮鞋数量下降了15.3%和12.6%。欧盟怀疑有公司将合成革和其它鞋面对应的税则号,移花接木地用于进口皮鞋制品,逃避进口反倾销税。
本报获悉欧盟正为此进行调查。同时调查的鞋类进口原产国和地区还有澳门和柬埔寨,2007年这两个地区出口到欧盟的鞋制品数量分别增加了73%和91%,被怀疑是扮演了中国皮鞋出口欧洲的第三国角色。
在意大利鞋的复苏之际,在以品牌之名杀入中国市场之时,另一项数据,成为意大利方面要求欧盟继续延长反倾销政策的理由。
意大利方面提供给本报记记者的一份数据宣称,2007年意大利的制鞋企业总数是6,501家,同比减少156家;职工总人数90,854人,同比减少3,289人。如果把制革行业考虑在内,2007年整个制鞋配套产业链共倒闭企业406家,减少工作岗位6472个。
四川西部鞋都产业运营公司总经理罗轶谦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制造对意大利一般高档、中档的鞋的冲击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成本确实低很多;一些意大利的品牌也已经在中国制造,原来的意大利工厂只有退出或调整,而反倾销主要就是反这一部分的鞋。真正意大利的奢侈品鞋类,中国要做到意大利的水准还是比较难的,因此中国制造对其冲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