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砺炼我国纺织企业
中国纺织企业究竟怎么走?
纺织业已“老态龙钟”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前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我国纺织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纺织业整体形态呈现“老化”趋势。
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此外,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加工贸易占比近30%,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企业只赚取10%的加工费。
出口市场集中。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占我国纺织品出口额的40%以上。在日本,纺织品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70%以上,已经饱和。
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构成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这种优势正在减弱。据统计,中国沿海地区劳动成本不断扩大,快速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而据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印尼等国家的官方统计,其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分别为每小时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这说明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中国在低附加值大众化产品上最强劲的对手。
内忧外患多重夹击
近来,业界不断有人将2008年称作我国纺织行业的“寒冬”。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出口型企业经营风险加大,行业出口明显下降。纺织企业出口产品利润率下降,竞争力减弱。
纺织服装行业是低利润的行业,大部分都是出口企业,以往也大多采用美元来结算,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对这个行业的出口企业影响很大。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已经使很多出口纺织企业面临巨大挑战。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增幅为18.9%,但今年前两个月,纺织服装出口仅有164.4亿美元,增长5.7%,其中2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更是同比减少11%。纺织业长期努力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正在“拱手让人”。作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最大的省,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减少了11.3%,尤其是对美出口严重下滑,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大国,也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最大的市场之一。今年前两个月对美国出口额分别同比大幅下降了27.9%和41.9%。
我国大多数中小纺织企业以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本不高,溢价能力很低,对于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承受能力很脆弱。对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2%至6%。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加工出口毛衣大约可赚到30元,而目前大约只有1元左右的利润,一些订单甚至会出现亏损。
另一方面,去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外贸调控政策,比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保证金制度、棉花进口滑准税的征收等,对纺织业的压力过于集中。这些政策效果将在今年逐步展现,大部分纺织出口企业在短期内无法消化这些因素带来的“阵痛”。
除了汇率,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也是纺织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市场分析认为,如果完全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仅人工待遇方面给企业增加的成本,比如加班费、社保等核算起来,每件成衣就需涨价2元,平均起来每件成衣成本大概提高5%。即《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将给企业增加至少30%的用工成本,这还不包括工人健康、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入。而比较低端的纺织产品,本身利润率大概也就5%~10%。再加上政府连续三年最低工资每年要上涨12%的计划,用工成本将更高。而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原来的征税水平大概是15%~20%,两税合并后,对内、外资企业均按照2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对纺织制造业中的外资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此外,美元贬值、原油价格上涨等也都影响着纺织品出口。在内外多重夹击之下,纺织业正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关头。一个容纳约2000万工人的民生行业,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