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企西进:大企业的独角戏
走进重庆璧山县红火鸟鞋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让人有一种错觉。每年5、6月份,一般制鞋企业的生产都开始清淡,员工休假。但这里却是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每个工人都在低头忙活。红火鸟鞋业有限公司是温州奥康集团的旗下子公司。
等待十几分钟后,程运英才从车间办公室走出来。程说他每天呆在车间至少10个小时,除了安排生产计划,还要核算产品的制造成本。
程运英是这家公司的生产计划处处长,5年前被奥康集团从温州调到重庆这家公司,对温州、重庆两地鞋企情况颇为熟悉。刚来重庆时,他意外的发现,在规模生产的基础上,重庆制鞋成本要比温州低20%左右。
从东南沿海迁徙到西部腹地,是当前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路线之一。今年上半年,温州制鞋业生产成本比去年增加20%,很多企业难以承受成本之重而关闭。
在西部建生产基地,似乎已成为东部中小企业化解成本压力的灵丹妙药。但是奥康西进模式却因为其独特性而不可复制。更多的温州中小企业西进之后,往往失望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重庆一位来自温州的制鞋老板,以自己的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西部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已不明显,更多的优势在于当地的优惠政策。但是政策却是最不稳定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西进故事
5年前,程运英来到璧山,几乎看不到有外地企业在这里建立厂房,当时的“西部鞋都工业园”也只是一片农房散落其间的郊区荒地。如今,这个园区里有东部迁徙过来的企业、本地企业、外资企业,相关鞋类配套企业也汇集过来,随时可以听到温州话、闽南话、广东话。
5年间,这个西部小县城有如此大的变化,却是从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开始。2000年3月,在璧山一家皮鞋厂打工才1个月的17岁女孩张艳患上“白血病”。由于缺乏基本的保护和通风设施,当时璧山皮鞋生产企业所用的粘胶剂中所含的苯严重地侵害了工人的健康。
皮鞋工“死亡档案”公开后,所有矛头直指地方政府。作为全国十大皮革皮鞋生产基地之一,当时璧山拥有皮鞋生产企业1800家,年产值约3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但仍以小作坊生产为主,规模小档次低,附加值不高。
2001年,璧山县政府号召“二次创业、重振璧山皮鞋”,首次提出打造“中国西部鞋都”。但是,当地企业老板仍然抱着“小富即安”的想法,不愿意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政府要完成上述“宏伟计划”,只能寄希望于那些外来的鞋业大鳄。
与此同时,东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感受到,向西部迁移降低制造成本是趋势。
于是,西部鞋业升级、东部企业突围在此地契合。2003年5月,璧山县引进了“中国鞋王”奥康,由奥康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总占地面积2600亩,建成西部最大鞋材交易中心、鞋成品交易中心和质检中心、鞋品牌企业生产加工基地。
由于奥康的品牌效应,带动了配套厂家和销售商家的跟进,温州长城鞋材、杭州兴华皮革机械、重庆裕华鞋业等的12家鞋类企业入驻工业园,一期937亩工业土地已经全部安排完毕。商业店铺销售还未开盘,566间店铺就已预购过半。
外资鞋业在西进中也不甘落后。上月中旬,巴西鞋业巨头派诺蒙公司,在璧山启动了投资1.6亿元建8条国际标准制鞋生产线的项目,计划年产鞋450万双,东莞多家为派诺蒙配套加工的鞋厂也随之迁移到重庆。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说,制鞋业是“候鸟经济”,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上世纪60年代,世界鞋业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转移到日本和韩国;80年代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90年代转移到东莞和温州。现在,鞋业中心正向中国中西部转移。
所有人的成本洼地?
对于先来者和已经具有大规模生产优势的奥康集团来说,西部无疑具有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程运英说,与温州等东部沿海相比,在重庆璧山每生产一双鞋,企业可节省20%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