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度投书发改委 呼吁化解中小企业资金困境
报告直言,浙江经济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三叠加”的关键时期。“全省200多万家民企处境微妙,大量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许多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仅靠地方政府、企业本身难以解决。”报告说。
这份报告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适时出台包括“积极实施稳健的金融政策”在内的6大扶持措施,化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境,促进区域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此前的6月13日,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以行政公文的形式,向国家发改委投书二封——《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调研与对策》、《当前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陈述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及解决之策。
企业债务链错综复杂
这份上送发改委、农业部的调研报告,由浙江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外经贸厅、省企业联合会等部门共同完成。
“省政府非常重视这次联合调研。”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办公室主任蔡章生对记者说。
报告称,5月份以来,联合调查组深入杭州、台州、温州等地,剖析了10多个主要行业和数十家重点企业。总的看,今年前4个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多项经济指标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增幅明显回落,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报告披露,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实行互相担保,形成的债务链错综复杂。
受资金短缺影响,一季度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共亏损企业3174家,同比增加414家,亏损面高达28.4%。报告称,年初台州温岭市已有45家企业倒闭,椒江区7家规模企业接连倒闭,产生银行债务2000多万元,极有可能成为一笔死账。
在工业经济发达的杭州市萧山区,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增长3成,两项资金占有43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2.8亿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同比延长8天,资金沉淀导致资金需求大幅上升,企业财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成本上升近25%。
调查表明,现在小企业的处境相当艰难,以往依附大企业结成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正在断裂,由于受盈利空间的挤压,大量小企业的生存余地愈加狭小。
据温州市经贸委对26个工业重镇23470家企业调查,目前处于停工、半停工的中小企业有1486家,占6.3%,其中乐清和平阳的部分工业强镇停工、半停工企业达10%左右,一些企业认为,现在是“不生产等死,生产是快死”。该市紧固件行业3年前拥有3000多家企业,目前尚存2000多家,企业数量下降之快,让整个行业吃惊。
浙江中小企业困局已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浙江工业化进程、就业目标的实现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报告披露,一季度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增长1.7%、5.4%。
“四项成本”细账
综合以上三份上报材料,认为金融成为破解中小企业生存困境的重中之重。
联合调查组认为,当前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因包括: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次贷危机等。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各种调控措施叠加实施,倒逼机制过急、过严。”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办公室主任蔡章生说。
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今年以来,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只有3.81%,许多出口订单绩效“打了水漂”。据测算,全省1-4月对美出口80亿美元,因汇率波动少收入3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