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零售业:ITAT新模式是否为新泡沫?
在供应商、消费者与地产商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中,ITAT做了不少的创新,以求把三者紧密整合起来。对供应商来说,零入场费(注:后来ITAT为选择品牌商也设置了一些进入门槛)的服装零售网络,再加上ITAT建立在经营管理信息化基础上的账务透明运作,形成了一种吸引力。对消费者而言,会员制模式所提供的很多超值服务,以及相对的价格优势,有可能使他们形成并增强对ITAT的粘着度。对地产商来说,ITAT提供了异于百货业态的经营思路,销售额10%~15%浮动比例的收入分成也可能优于固定租金模式。
而ITAT,就像一名技巧高超的赛车手,把很多资源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有力支撑了自身的快速发展。第一,先销售后结款的方式,不仅把库存压力、积压资金压力与物流配送等事宜均转嫁给了生产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规模扩张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第二,会员费收入也提供了渠道不断扩张所需的一定资金,2566万会员的收费至少有5亿元(全部按普通会员20元的会费计算);第三,与地产商进行销售收入分成的方式,降低了ITAT的租金压力,从而有利于其快速扩张。
最后,资本注入为ITAT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动力。
美国摩根士丹利、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美国CITADEL投资集团等对ITAT投资,自然是看好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性以及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资本的注入,为其快速成长提供了动力。
李伟认为,这些资金给ITAT最大的帮助就是使我们有了资金保障,有了流动资金的保障,为我们在价值链上高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以及缩短结算周期——结算周期缩短到15天。国际资本进入ITAT,为下一步提供了保障——我们有这种结算条件。资金的加入,也为ITAT带来了国际化管理的要求,帮助我们在内部控制方面发展战略方面的思考。
以上三要素成就了ITAT今日的辉煌,而放眼未来,ITAT能否一直保持目前的快速发展态势,同样需要从渠道价值、商业模式的稳定性和资金链是否畅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尴尬的市场定位
ITAT自身的定位比较独特,不同于百货、专卖店以及批发市场,而是介于这些业态之间的品牌服装平价连锁超市。这样的定位确实在一定时期切合了各方面的市场需要,但从长远看,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且处境尴尬。
尴尬之一:服装品牌认知度较低,难以吸引消费者。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销售的服装主要是品牌服装)2006年服装销售收入比2005年增长约20%,消费升级趋势比较明显。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品牌服装销售的增长快速。
ITAT的初衷自然是顺应这一潮流,做品牌服装的代理商;可问题是ITAT销售的服装品牌在国内缺乏知名度,没有特色突出的品牌或商品吸引消费者。并且,由于其定位更大程度上是解决生产商的库存问题,因此产品本身的吸引力非常有限,无法针对消费者喜好的变化及时调整商品的款式和数量。
另外,尽管ITAT针对中高端市场分别开设了会员店和百货会员俱乐部,但从所出售的商品来看,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商品混杂且定位不明,无法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尴尬之二:ITAT的商业模式,使得它很难吸引有影响力的品牌商加盟。
在国内,知名服装品牌都建立了自己的渠道体系,并且将定价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是建立直营渠道的雅戈尔,还是靠经销商拓展市场的七匹狼,抑或是以渠道加盟为主的美特斯邦威,这些知名品牌经过10来年的发展,都已有成熟的渠道体系和价格体系,很难接受市场的新入者分一杯羹。何况ITAT宣称走的是平价路线,这无疑是强势的品牌商们的劲敌。
这么多年来,国内的服装品牌苦心经营品牌形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利润空间,在品牌强势的作用力下,它们对渠道商的控制力越来越强,既不愿意免费将货铺给渠道商,令自己被动地承担库存压力,也不愿意消减辛苦建立起来的利润空间,和ITAT建立透明的分账模式。如果进驻ITAT,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影响到自有渠道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