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重困境 鞋服企业力撑“平衡杆”
编者按:今年初,当温总理说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时,大多数人仅仅把这理解为一个大国总理的忧患意识。但是,过去的半年,相信让不少人的想法有了改变。仅以出口外贸行业为例,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美国次贷致世界范围的经济疲软以及由此衍生的美欧等消费市场萎缩等等,这一切让众多的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7月份以来,中央高层密集调研出口外向型省份,足迹遍及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7月8日、10日、11日,国务院连续召开三场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同样作为一个出口外向型的省份,福建外向型企业的命运如何?他们又是如何共克时艰,迅速突围,谋取更大的发展?我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金融部门为闽企突围创造了怎样的条件?从上周起,本报记者奔赴泉州、晋江、德化、长乐、福安等地调查,今起推出“共克时艰 闽商突围”系列报道。
核心提示
原材料成本上升,汇率风险加剧,融资难,贸易壁垒森严,国内外经济大环境预期不明……陈国成和几乎所有的闽南鞋服业老总一样,脱口就能念出这“五大困难”。
陈国成是福建格林集团副总,经营童装外贸多年,他已记不起来参加了多少场大大小小的政企座谈会,甚至在泡茶聊天时,当地的老板们也在谈如何给“五大困难”做减法,谋求在出口和内销的发展平衡杆上,“不戴镣铐跳舞”。
泉州市今年上半年经济分析会透露,泉州外贸出口的基本面依然向好,但问题不容小觑,包括鞋服企业在内,占据了泉州近半江山的百家重点企业出口乏力,出口增速比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低了10%。
尽管如此,闽南老板更愿意把它看成是“黎明前的洗牌”。与东莞的企业亏损后纷纷倒闭所不同的是,在这场波及整个行业的“寒流”中,一向以“爱拼才会赢”著称的闽南企业,已开始走上升级和转型的突围之路。
突围·样本
两年前就开始调整出口内销比例
格林集团位于泉州市区,依靠童装出口起家,进入外贸领域已有16个年头。7月26日上午,尽管是周六,但车间内一片繁忙,所有的机器台面前都有工人上班。
“寒流不可怕,关键在企业的应对策略。”集团副总经理陈国成并不避讳目前纺织服装出口遭遇的困局,“五大困难”让成本上升了20%以上,出口净利润锐减,远低于5%,有时甚至负利润,上半年的外贸收益还首次出现零增长,“以2/8理论为形容,两成的服装出口行业活得不错,剩下的八成大多是中小企业,目前还是挺困难的”。
陈国成认为,今年的困难比想像中的还要严重,“我们不敢多接订单,外贸大都是以美元结算,汇率在预期中走低,利润本就走低,此消彼长,经常就出现零利润甚至负利润”。
更多的服装出口企业开始惧怕订单。“客户又不能不要,我得算尽心思,只能挑优质客户优质订单,否则就得承担赔本风险。”陈国成说。以他的2/8理论,格林在当地属于“活得还算好”的“2”,早在两年前,服装出口业就出现下滑苗头,公司开始调整出口和内销的比例,内外产值从原来的3∶7转成如今的4.5∶5.5。
“下半年形势更严峻,我们还想调为5∶5。”按格林集团董事长赵建河的话说,“2”是难能可贵的,依赖于企业的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人民币增值、劳动力、上游材料上涨等都是可以预期的,“战略调整后,外贸的单子我们做精了,保证利润,内销的销售额连年扩张,从几百万元至现在的2个亿。”
破解问题之法 带有样本示范作用
除了果断转型、铺设渠道外,赵建河还有更多的胜算,他已把外贸领域扩大到欧美以外的国家,比如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南非等,“那里贸易壁垒少,订单利润趋高,结算时间较短,还可以盘活库存货物……”,而正在基建的格林第四分厂,也准备趁着美元贬值,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
事实上,在泉州地区,和格林集团一样调整出口和内销比例的企业还很多。“只是调整需要时机和实力,有的企业调来调去,最终亏损累累,关门了。”当地业界人士康先生说,行业的利润保持在10%已算不错了,可一头是成本上涨,另一头是利润下滑,结算时的汇率无法预测,半年以上的单都不敢接,格林集团遇到的问题,在整个闽南的鞋服行业具有普遍性,但其破解问题的做法还是受到推崇的,带有样本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