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特供品”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拉开序幕,世界将目光投向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主办国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向世界展示实力和文化的契机。民族服装、丝绸、羊绒、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成为奥运营销赛场的中国“特供品”,迎来百年不遇的商机。
民族服装“国际化”
2008年奥运会掀起了中国对于民族服装的热情。
民间设计团队热情空前,纷纷提议将汉服、唐装、中山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礼仪服装;各种专业学术团体、个人也展开有关民族服饰与北京奥运关系的讨论;一些中式风格的服装品牌则发布以奥运为主题的中式服装展演;在迎接奥运圣火的传递过程中,各地的少数民族也纷纷穿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系列产品推出的民族服饰纪念徽章,汇集了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
早在2001年,参加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各国领导人穿唐装曾引发商业契机,抓住这个机遇,由商家、设计师、企业家联手造势促成唐装热。武汉一家专门生产中式服装的企业,对唐装风行时的盛况记忆犹新:“工厂里的货刚下缝纫机就被商家抢走了,一百多名工人每天三班倒,还是供不应求。”
近两年又兴起了汉服热,穿汉服最初主要在一些汉服爱好者中流行,由此带来的商机催生了一批以定制为特色的汉服店,虽然数量不多,但市场也在悄悄地扩大。
“汉衣坊”是北京首家将汉服进行商业化操作的机构,总经理任冠宇告诉记者,成立汉衣坊的初衷来自于对汉族文化复兴的认同,而汉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汉服。汉服复兴就是以汉服为载体复兴中华传统,弘扬汉服所承载的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也建议,应在我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提倡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今年清明节,一份有关“将汉服定为国服”的网上倡议书,将汉服热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另外,一些武汉的本土服装设计师推出“楚服”设计,一名服装设计师把楚服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联系了起来:“到时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中国,凡是与中国有关的文化元素会成为服装设计师们新的挖掘热潮,楚服的简洁质朴,暗合当前国人流行穿休闲服的风潮。”
丝绸产业“绿色化”
奥运会是中国在世界面前做的一次广告,对于在奥运会特许商品中出镜率很高的中国丝绸来说,更是一次进行品牌国际推广的良机。
丝绸作为一种天然的生态无污染产品,符合“绿色奥运”注重环保以及可持续两个方面的原则。现代丝绸不仅继承了传统丝绸的优势,还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长处,实现了和“科技奥运”理念上的充分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丝绸业一直处于原料输出国的地位,缺乏国际化的丝绸品牌,与国际上丝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在产品的多元性及名牌创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格局严重阻碍了我国丝绸行业的品牌化发展历程。
近年来行业利润持续走低,许多原本红红火火的丝绸企业濒临破产。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丝绸行业净利润率仅为2.74%,大大低于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平均利润率。
为抓住奥运这次难得的机会,不久前,中国丝绸协会向业内企业发出通知:协会将在中国茧丝绸信息网和有关杂志上免费为高档丝绸标志使用企业做宣传。中国丝绸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商机,进一步扩大高档丝绸标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帮助丝绸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据介绍,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30家企业获准使用高档丝绸标志,其中3家获得了北京2008奥运会特许经营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