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企出现两极分化 鞋业大佬变招应对困局
除了劳工成本,鞋材、辅料成本的涨幅也非常大。与去年相比,包装费涨了30%以上,鞋底涨了20%以上。而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的降低、欧美反倾销以及货币从紧政策也在进一步压缩鞋企的利润空间,幅度达15%之多。
鞋企生存两极分化
面对望而生畏的成本上涨,小型鞋企的消失似乎在情理之中。
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今年一季度,温州鞋企倒闭、转产数量达到了70多家。如今,时间已经推移到二季度,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
该协会一位不愿告知姓名的内部人士透露,温州鞋企数量近几年来的消减势头很明显。2003年时,该协会掌握的数据是温州约有5000家一定规模的鞋企,到今年,这一数据变成了2600家。
对于鞋企数量逐渐萎缩的现状,温州鞋革行业协会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转移到四川、福建甚至东南亚和俄罗斯;二是一些中小企业抵制风险能力较弱,干脆选择停产。
其中,温州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近一年来,温州外迁企业多达1000余家,整体迁移的占四分之一。
由于缩减量很大一部分在于外迁,因此无论是协会还是业界人士,都不是太担心广东的工厂倒闭潮会在温州重演。他们认为,倒闭或转产的鞋企均为小型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反而是产销两旺。
温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温州770家较大规模的鞋企完成了生产总值91亿元,产量1.2亿双,同比增长11.5%。
应对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大面积的倒闭潮并不会出现,这是温州鞋业界人士非常一致的观点。那么,强者依靠什么手段做到恒强?奥康、康奈、红蜻蜓等温州鞋业大佬们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应对一:从地面到网络
困难把传统行业逼向了网络,今年7月,温州鞋企中诞生了第一个网络商城——奥康商城。在永嘉县千石村的奥康集团总部,记者见到了不久前刚从信息技术中心调到“奥康商城”项目小组的卢忠阳经理。
“传统的终端定价一般是成本价的2-3倍,网络销售可以省掉中间环节,利润空间会更高,而且奥康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物流方面也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卢忠阳介绍,除了卖鞋外,该商城还推出了特色定制服务。
据悉,集团的长远目标是把该商城打造成会员1000万人以上、年销售过10亿元的垂直B2C专业网站。
应对二:从制造到创造
一双零售价300元的鞋和一双零售价80元的鞋,成本差距有多大?答案是并不大。
“材料就是那些材料,贵就贵在牌子。”在永嘉县三轮车师傅小王眼里,300元的鞋过年过节才穿,意味着档次;80元的鞋只算工作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奥康是温州鞋业界的先行者。去年一年,奥康集团申报的产品技术专利达50多项,这些技术已经运用在2008奥运礼仪鞋、GPRS定位鞋、呼吸鞋、减震鞋等功能鞋上。
同在温州的康奈集团,多年来也一直坚持在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前线。为了在外销市场的主动权,康奈早在2004年就与全球性鞋类研究机构SATRA签订合作协议。从此以后,康奈得以借助这家全球最权威的鞋业研发、检测、认证机构,提升中国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应对三:国内外巧妙布局
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人力、土地成本,温州鞋企开始了向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迁移。早在2003年,奥康就已启动市场转移计划——在重庆投资1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
奥康董事长王振滔说,与温州生产基地相比,奥康在重庆每生产一双鞋至少节约20%的成本,而销售方面,奥康旗下的重庆火红鸟鞋业,每年有700万双皮鞋在西部完成销售,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外贸受阻后开拓的全新内销空间。
拓展内销新空间并不意味着放弃国际市场。以康奈为例,目前在海外已拥有200多家专卖店。
做国际化品牌也是红蜻蜓、奥康等大型鞋企的发展目标。奥康的国际化布局从2003年开始实施,那一年,奥康与意大利鞋业品牌GEOX达成合作;去年,奥康又在美国、印度和香港成立了三家国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