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催生鞋革企业信贷机会
生意社8月27日讯 8月27日讯中国国务院近日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对国内的区域发展提出规划性要求。会议针对长三角地区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等。
长三角经济结构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长三角地区受外部需求减弱、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货币政策从紧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5月,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6%,同比上升1.3个点,亏损额同比增长56.5%;浙江规模以上企业亏损的有1.07万家,亏损面达19.6%,同时新增企业数和注册资本金3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企业关闭数同比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一季度,上海工业企业主营成本增幅高出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仅增长6%,同比下降43.7个百分点。而经济增长放缓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劳动力与生产要素成本压力。长三角地区企业长期依靠的低成本生存和发展方式逐渐被打破,进入了“高成本运营时期”。绍兴纺织服装业成本上升30%,化纤行业成本上升40%。同时,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较明显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的许多出口型企业影响很大,尤其是玩具厂等一些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受到明显冲击今年以来。
第二是作为发达国家的聚集地欧美各国的经济放缓与增长无疑对世界性的经济稳定都具有很大的关联效应。而中国经济发展中依靠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欧美经济体衰退的结果导致其消费疲软、投资下降,直接影响到长三角地区的出口产值。而人民币升值加快,以及一系列系列抑制出口政策进一步恶化外贸环境。
第三是资金来源有所紧张,企业财务成本上升。浙江等地虽然民间资金充足,但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压力下,中小企业资金也日益趋紧。今年以来,浙江省制造业财务成本上升了35%,其中利息成本上升43%。
二、经济增长放缓促使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累计效应的显现,再加上原材料高涨和出口市场萎缩,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许多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产业集群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有的产业集群甚至难以为继,典型的如纺织、轻工等行业。尽管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代工型”为主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长三角制造业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1.1%,且生产性服务业严重短缺。而商务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张无不制约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如此情况下,转型和产业升级成为长三角地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2007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72亿元。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90.5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368.8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712.6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55.0∶41.3调整为3.4∶54.4∶42.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0.9个百分点。从与全国对比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化演进。据了解,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百分比一般超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