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大佬的破局之策: 向产业链上游淘金
生意社9月1日讯 萧山区党山镇西南面,一排排望不到边的厂房边上,记者见到了两个巨幅广告牌,上面是翔盛集团的大名及“风车”形状的企业标志。
对于这个标志,从事纺织行业的人大多都知道。厂里的员工们至今还颇为自豪,即使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这个“风车”标志的涤纶长丝每吨可以比市场均价多卖100元至200元。“这是很不容易的,全部都是净利润啊!足以让一个小企业生存下去。”长丝车间一负责人说。
从1984年到2008年的24年间,翔盛集团从一家只有2台木制织机的小厂发展成全省百强企业,人们已经习惯了他的辉煌。而在2008年的夏秋之交重提这家明星企业,却是因为“纺织”在这个特定年份已经成为让人揪心的新闻主题词。
2008年,全国纺织业遭遇了多年未见的“寒流”。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货币政策从紧、国际贸易摩擦扩大……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无一不刺痛着中国纺织业最为敏感的成本“神经”。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杭州纺织企业的亏损面达到27.62%,浙江全省两次出现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罕见现象。而同样以纺织为优势产业的江苏吴江,更是有消息传出,三分之一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倒闭关门。
在这个纺织行业困难重重的时节,我们想起了翔盛,希望通过这个纺织行业的明星企业能找到破局之道。
别人盯着成本时
他放弃了利润较低的面料产品
“报表上电费涨了,员工工资涨了,原料也涨了,唯一下跌的就是企业的利润。今年纺织行业整体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但我们早作了战略调整,不至于像那些小企业一样措手不及。”浙江翔盛集团总裁沈柏祥自信地做着手势,他告诉记者:“翔盛集团上半年的产值以20%的速度上升。”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文章关键词: 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