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遭遇成本危机
化解成本危机的招数
招数一:采用公司集中或者跨企业联合的方式采购原材料,然后根据各部门需要统一调配,不仅可以做到大批进货节约成本,更可以通过分析市场趋势决定原材料的储备,从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海尔实施“四大”集中采购策略,即“大订单、大客户、大市场、大资源”,对钢板、化工物料、电子零部件等大宗原材料实行集中采购,节省成本20%到30%。为抗衡全球采购市场上的国际巨头,中国16家钢铁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采购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
招数二:在企业内部严控成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电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家央企都已经着手压缩非经营性开支,将预算降低5个百分点,甚至更高比例。这些企业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非生产性支出,全部预算削减的总额将达到30亿至50亿元。为此需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系统识别和消除提高成本的因素,如人、财、物的浪费等,以此来补偿原材料涨价成本。
招数三:谋求产业协同,避免低价竞争,向消费者传递成本压力。美的、格力、格兰仕等广东家电企业谋求价格联盟,拒绝大额低价订单,一致对外。国内七家主流商用车企业联合建立了轻卡行业联盟,并集体调高轻卡产品的售价。
招数四:对产业链上游进行投资或合作。太阳纸业在老挝成立子公司从事育苗和示范林建设,利用东南亚廉价的原材料资源,以缓解原料木浆和废纸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长虹与上游钢材、塑料等供应商分别设立钢材与工程塑料联合实验室,开发新型替代原料。
招数五:通过品牌、技术、开拓新市场等差异化经营策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广东佛山一些纺织品出口企业努力开拓南美等新兴出口市场,获得了比欧美传统市场还要高的利润。江苏盛虹集团在生产普通涤纶纤维的基础上,开发出超细纤维,用于生产高档运动衣面料,产品供不应求。
中国步入高成本时代
中国企业已步入高成本时代。未来PPI将维持高位,生产原材料成本不断提高。受国际油价粮价上涨和国内货币信贷反弹压力的影响,未来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四川地震和南方雨雪灾害之后的重建将拉动未来原材料的需求;政府未来对油价和电价的管制将逐步放开;为扩大内需,中国工资不断上调,增大了劳动力成本。
高成本时代加速产业结构性调整。企业将更多考虑节能减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进技术,完成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变。为减轻出口依赖,抑制外资大量入境所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缓解通货膨胀,政府将加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启动内需市场,扩大就业。
成本危机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但不会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不仅中国,世界各国都在受能源、粮食和原材料全球性涨价的影响。受本国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丰田已经开始提高其北美市场销售车型的价格。
中国企业可改革原料采购模式,以此降低成本。大型企业可开拓国际采购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松下利用全球采购网络,降低了钢材成本,因此其洗衣机产品可以在中国逆市降价。中小企业可跨企业联合采购原材料,以获取采购规模优势,并可绕开原料中间商。
中国企业应完善其薄弱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以达到降低总体成本的目的。现代商品中,物流等非生产性成本占据较大比重,压缩物流成本可补偿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应从节约原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建立高效供应链系统这一新的利润源泉。戴尔、沃尔玛等行业龙头,无不借助供应链管理创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再提升。